大同市晋剧院曾是晋、冀、蒙地区享有盛誉的大型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前身为大同市晋剧一、二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表演团体,几年前陷入了困境:人员混乱,演出停滞,外债累累,几近瘫痪。2011年,王拴恩担任院长后的短短二年,晋剧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一、临危受命
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前,大同市晋剧院陷入即将崩溃的边缘。全院职工思想涣散,部分演职人员长期旷工,下乡演出屈指可数;有实力的演员不好管理,吃大锅饭的人游手好闲,稍一触及其利益,便会上门滋事,甚至向上级反映。最为头疼的是晋剧院外欠债务高达600多万元,领导办公室经常堵满要债的人,剧院的灯光和服装箱因还不了人家的钱也被扣压。剧院工作举步维艰,业务发展无从谈起。
2011年11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临危受命,王拴恩同志出任院长。上任伊始,恰逢文化体制改革,剧院面临着转企改制。王拴恩带领大家集思广益,充分认识到只有还清外债才能轻装上阵。他们利用转企改制的良好契机,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首先拍卖了闲置多年的烂尾楼,然后通过加大乡下演出场次和拉动社会赞助的方式回拢了部分资金。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基本还清了债务,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专业剧院重新焕发出生机。
为了彻底打破大锅饭的陈旧体制,解决人浮于事的现状,剧院认真制定了《转企实施方案》、《择岗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新闻媒体、上级领导的现场监督,聘请资深专家现场考评,实施全员择岗考核。经过五天18场的考核,对演员、乐队、舞美以及各办公室后勤98人次的现场点评、提问、实地操作等,对人员进行了岗位重新安置,彻底解决在岗不作为的状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同市晋剧院的成功经验一跃成为市直艺术院团改革成功试点。
对此,王拴恩深有感触说:“当了院长之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剧院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很多实干的人都喜欢我这样的院长,多劳多得。部分不愿意工作的人讨厌我,因为不工作就拿不到工资。”
二、重塑形象
在重塑剧院形象的一系列工作中,他们着重体现在三个狠抓上,即:狠抓业务建设,狠抓演出台口,狠抓演出质量。本着“以德为先,以艺养身”和“不养闲人,不养懒汉”的治院理念,相继出台了《演出管理奖惩制度》、《演出补贴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实施,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以及“能者上、庸者下”的企业管理模式。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更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重艺尚德的工作积极性。仅2012年,就排出了《梦断金婵案》、《范进中举》、《群英会》、《钟馗嫁妹》四部大戏,而且打破了以往每逢排戏都要外请导演的惯例。大胆启用经过考核挖掘出的内部人才,从导演、作曲,再到舞美设计、制作等主要岗位,一律由剧院的青年人才担当。此举不仅为剧院减少了开支,也为青年人铺就了锻炼成才的平台,充分调动起演职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赢得演出市场,剧团所到之处除认真负责地完成演出外,还要抽出部分主力演员,深入到当地的光荣院、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献上精彩唱段,给他们清扫院落。观众就是上帝,为了观众不受雨打日嗮,每逢阴雨或数伏天,剧院的同志们还为观众席搭起300多平米的太阳伞、遮雨棚。一切为观众着想,成为全院上下的目标追求。实践证明,赢得观众就赢得市场,拓展了市场也就获得了效益。因此,演职人员的收入一路攀升,工作激情愈来愈高。
院长王拴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坐享其成,领导是大家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为了扩大业务,王拴恩常常南下北上,亲自出去跑台口。
2012年的乡下演出期间,演职员们不顾一天两场8个小时的演出疲劳,还挤出时间排演了《收秦明》、《失子惊疯》、《孙悟空大战黑风洞》等折子戏,整理恢复了《六月雪》、《下河东》、《游龟山》、《蝴蝶杯》等传统剧目。丰富剧目的同时不忘在质量上的提高,因为他们认定艺术水准是剧院的生命。
“院里的各级负责人都很不错,工作认真、努力。演员的补助从以前的十几、几十,提高到了上百甚至数百块。剧院以成绩评定待遇,越是勤奋,越出成绩,工资就越高。现在,大家都脚踏实地地工作,尽心尽力地演出,演员们的工作热情很高。”王院长很满意剧院目前的情况。
三、面对考验
2013年8月2日,大同市晋剧院在原平市西镇乡沙晃村演出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冰雹像子弹一样从天而降,一场铺天盖地的龙卷风,像发狂的巨龙向演出场地扑来。顷刻间,大同市晋剧院的演出舞台幕布、灯具、道具、音箱等所有演出设施全被卷入了泥泞中,数十名演职人员被倒塌的舞台困住。灾害过后的第二天,晋剧院80多位演职人员,不分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全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抢险救灾之中。大家齐心协力,搬的搬,抬的抬,扫的扫,洗的洗,晾的晾。头顶烈日,重整旗鼓,共渡难关。据目睹了这次灾害的人讲,就跟电视上说的“海燕”超强台风一样,破坏力极大,非常可怕。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天灾,龙卷风所到之处,飞沙走石,树倒屋塌,一片狼藉。在这次天灾中,大同市晋剧院损坏了大量的演出服装和硬件设备,经济损失超过12万元,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局里派人来慰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泪流满面。这是激动的泪水,幸运的泪水,也是感动的泪水。很快,开戏的鼓锣在沙晃村再次敲响。原本五天慰问要演出九场戏,受灾害影响,最后演了七场。巨大的灾害仅仅使演出减了两场,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大同市晋剧院在这次灾害中所表现出的精诚团结和顽强精神,被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地群众不禁赞叹道:这些人真厉害!这个团真不简单!
四、晋剧正宗
随着剧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剧院将眼光又放在市场运作上。纵观我省的演出市场,鱼目混杂,各类民营团体严重扰乱了演出秩序,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团体打着专业院团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小规模的私营团体,三人一队,五人一组,到处打游击。这些演出团队没有标准,缺乏原则,更没有精湛的演技,为了拉到“台口”,实现各自的目的,绞尽脑汁,不择手段,破坏了正常的演出市场,专业艺术院团受到严重挑战。
不容乐观的市场冲击,促使市晋剧院重新定位,不仅仅在演出的质量上进一步提高,更重视在演出之外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常言道:“有付出就有回报”。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晋剧院在短短两年内,彻底改头换面。演出设施更新了,演职员的工资提高了,退休职工的经费也兑现了。今年,大同市晋剧院为参加山西省第十四届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活动,投资十万元对新编历史剧《梦断金婵案》进行了排练、录音、录像。
一年来,平均300场的各类演出,市场占有率达到70%,这是我省其它专业艺术院团不可比拟的。王拴恩院长说:“虽然今年戏曲市场不景气,但我们仍是所有专业院团中的佼佼者,总共演了44台,这不是个小数目。全市戏曲专业演出团体中,我们是最多的。”
可以说,放眼全市,唯有大同市晋剧院才有资格打出“晋剧正宗”的旗号。
五、硕果累累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硕果,不懈的努力迎来不凡的成就。没有过多的沾沾自喜,只有实实在在的埋头苦干。近年来,大同市晋剧院多次被市文广新局和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文化下乡先进集体”、“优秀基层党组织”。部分优秀剧目获得省市艺术会演大奖。
2012年,大同市晋剧院入选大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三人当选大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正积极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王拴恩被文化部通报表扬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山西省文化厅授予他剧团建设好团长称号。
由于剧院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也没有专项发展的经费,致使后备人才严重匮乏,随着一些名老演员的相继退休,演出队伍更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部分主要岗位出现了断档。“老一辈的演员退了,新的年轻的演员还顶不上来。目前,团里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啊!”院长王拴恩对剧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问题很无奈。2013年晋剧院在外聘演艺人才上的支出,就达40多万元。如果剧院拥有更大的权限,人才缺乏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剧院的资金也将会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这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演出队伍,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把更多体现优良传统,反映时代精神,适合群众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乡下。2013年,在全市所有文艺专业团体下基层扶贫慰问演出活动中,大同市晋剧院演出场次名列第一。
今年扶贫演出时,晋剧院全团80多人齐出动。让老百姓挑戏,像点菜一样,想看什么戏就唱什么戏。看着一本本送到手里的精美彩色戏单,老百姓兴奋极了。散戏后,很多人都围着舞台,久久不愿离去。一位热爱戏曲的村民说:“我长这么大没看过这么好的戏,真是太好了!”
大同市晋剧院从逆境中走出,迎来了晋剧事业发展的春天。让我们为他们的成功叫好、鼓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