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风戏稿》序
《晋风戏稿》收辑了曲润海同志近年创作和改编的七个戏曲剧本。这些作品都是他在担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写成的。其中《桐叶记》、《宋丑子》、《崔秀英》、《富贵图》、《日月图》等,早已搬上了舞台,成为不少剧团常年上演的保留剧目,有的曾在全省、乃至全国戏曲调演中获奖。现在,这个集子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付梓出版,我作为润海同志多年相处的老朋友,心里非常高兴。
润海同志是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他出生于晋北定襄县一个生活贫寒的农民家庭,自幼受到家乡民间艺术的熏陶,对古老的黄河文化一片深情。大学毕业后,他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曾发表过不少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文章,出版过文学评论集《思考、探索、前进》。1983年,我和润海同志同时被选进文化厅领导班子,他是厅长,我和另外两位副厅长是他的助手。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相处,达八年之久,有相同的理想和愿望,也有共同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追求。为了振兴山西戏剧,我们上任不久就提出“培养第一流的人才,生产第一流的精神产品,创造第一流的管理,建设第一流的文化设施”的奋斗目标。在文化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艰苦奋斗,埋头实干,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合作的十分愉快,我们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发展山西文化艺术事业上了。山西是戏剧大省,素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我们从小生活在这方黄土地上,对家乡的地方戏曲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为了振兴山西戏剧,我们提出“综合治理”,“总体作战”的要求。决心从剧本创作到表演、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综合提高,推出精品。正是出于这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润海同志居然在繁忙公务之余,亲自动笔,写起戏来。白天他和大家一起研究工作,处理数不清的矛盾,到夜深人静之时,他伏案笔耕,勤奋写作,从1986年到1990年,五年写了七个大戏,由一位多产的文学评论家,成为一位多产的剧作家。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
润海同志的剧作,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改编的传统戏,一类是新编的古代故事戏。从改编传统剧目的选择和新创剧目的选材上,可以突出地看出作者写戏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从培养艺术人才出发,为青年演员继承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提供对路的剧目;二是运用戏曲形式,宣传三晋文化,弘扬民族美德,为“兴晋富民”和提高山西的知名度尽力。《富贵图》、《日月图》、《崔秀英》(原名《三上轿》),原来都是山西梆子戏中表演性很强的剧目,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在这些剧目的唱、念、做、打等方面,都不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技艺。如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在《富贵图》中创造的尹碧莲与倪俊少华山洞房烤火的细腻表演;如晋剧表演艺术大师丁果仙,在《日月图》中创造的白茂林卖画劈门时的大段唱腔和身段;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在《三上轿》中创造的崔秀英三次被逼上轿时催人泪下的大板哭腔,山西广大观众无不叫绝。这些艺术创造,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艺术财富,急需一代新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加以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些剧目在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也确有许多不尽合理和不完善之处。需要艺术家们(首先是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重新审视和改造。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润海同志根据本省戏曲剧团青年演员的实际状况和艺术条件,从他所熟悉的大量传统戏中,选择既有上演价值,又有助于提高青年演员的表演技艺的剧目,进行认真的改编,使之既能够保留原剧目中的艺术精华,又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富有新意。从而达到出人、出戏以及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之目的。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的戏曲新秀张智、王晓平,是以演润海同志改编的传统戏《富贵图》而获得秦晋豫“金三角”奖和山西省戏曲杏花奖的;该团优秀旦角演员杨爱莲是以润海同志改编的另一出传统戏《崔秀英》而获得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的。这些戏已成为这些青年演员拿手的代表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润海同志新编的四个古代故事戏,全部取材于流传在山西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桐叶记》写的是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和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传说;《佛光寺》写的是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被焚和重修的故事;《娘子关》写的是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镇守山西门户娘子关的故事;《宋丑子》则写的是流传于山西忻州地区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民间传说人物。这些剧目,通过不同的戏剧冲突,反映了古代三晋大地从宫廷到民间一幕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周成王、唐叔虞、邑姜、虞妃、平阳公主、宋丑子、宁公遇、赵牧等众多不同身份和性格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勤劳、质朴、醇厚、友爱等高尚品德,使观众在艺术的欣赏中受到爱我中华、爱我民族、爱我家乡的感情熏陶。润海同志对养育他成长的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饱含着深情厚爱。他把这种深厚、真挚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笔下的每个故事,每个人物,每个生活细节和生活环境,都使人感到那么熟悉和亲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润海同志新创作的剧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桐叶记》。这出包括赠桐、平乱、桐封、祭河、问策、植桐、归晋、塑像等八场跌宕有致的大戏,不仅以浓重、抒情的笔触,颂扬了伟大的母爱和夫妻情、手足情,而且通过“桐叶封弟”和叔虞兴晋的故事,反映了如何安邦治国这样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剧中的主要人物邑姜,是一位贤惠而又有政治眼光的母亲。她在两个儿子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之时,能以社稷为重,劝导他们为大周的安定和晋国的繁荣释怨和好。剧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唐叔虞,是一位胸襟开阔具有雄才大略和开拓精神的政治家,国家患难之时,能挺身而出,奔赴沙场,平息叛乱,为国家建功立业。被封晋王后,他顺应人心思治之大局,招贤纳谏,理政抚民,广开言路,革除旧制,创立新规,使晋国民心归顺,百业兴旺,一片繁荣。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待人宽厚,热爱百姓,善于体察民情。为了兴晋大业,他以政治家的气量,举贤用能,广泛收罗人才。甚至不计前怨,起用罪臣、犯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晋国之繁荣贡献力量。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特别着力刻画他善于起用能人的这一侧面,重笔抒发“做官最数用人难”之感叹。在《祭河》一场,叔虞采纳虞妃高见,冒着违背大周法典的风险,将蒲将军、芮将军两位胸怀治晋良策的唐国犯官大胆放出监牢,共筹兴晋大计。此处虞妃与叔虞有一段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对唱。
虞妃唱:
关键时刻须果断,
切莫犹豫失机缘。
眼见得人心思治厌战乱,
只盼着平平安安建家园。
晋国是尧舜禹王建都地,
官与民通情达理不一般。
兴晋国比不得兴兵征战,
咱镐京人难替晋人治遍河山。
且莫怕不合圣意担风险,
岂不知违民心成事更难。
兴晋成败在用人,
愿君纳谏莫生嫌。
虽然说二位将军在监牢,
确也是盲从唐王获罪丢官。
王爷你以诚相待弃前怨,
化异己为知己天地更宽。
叔虞唱:
听爱妃一番话大理昭然,
忽又见兄王他站在眼前。
我若是举贤能毫无避忌,
纵然是办成事也要惹麻烦。
唉,上任先饮冰冷酒,
看起来,做官最数用人难。
唉,美玉难免有瑕斑,
选人岂能都十全。
化异己为知己以诚相待,
天地宽首先要心地宽。
这段对唱,唱出了肩负兴晋大任的叔虞,在用人方面宽厚的政治胸怀和胆识,也唱出了作者在安邦治国和使用干部上所持的正确主张和美好愿望。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沟通,深化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增强了这部作品借古鉴今的艺术价值。
润海同志的剧作,语言朴实无华,唱词雅而不俗。他写的唱词,将古典诗词与民歌俚语揉为一体,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也有民歌小调的通俗美。《桐叶记》中歌女的一段伴唱,就具有这种特色:
三星灿烂东天升,
手足情谊似捆薪。
今夜如此不寻常,
向你捧出亲人的心。
三星移到东南角,
君臣情义似捆草。
今夜如此不寻常,
桐叶青青永不老。
三星移到南门来,
血肉情谊似捆柴。
今夜如此不寻常,
两颗心同跳在慈母怀。
这段唱词,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优美动听,把人带入一个充满温馨和友爱的审美意境之中,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与全剧清新淡雅的抒情格调完全统一,显示了作者撰写唱词的扎实功底。润海同志是位勤奋的诗人,对诗歌创作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工作间隙,信手写下大量雅俗共赏的诗作,他撰写唱词的扎实功底,正是得益于这种日积月累的磨炼。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表演、音乐、舞美于一炉的综合艺术。从事戏曲剧本创作,不仅要熟悉戏曲表演、音乐、舞美,而且要具备作家兼诗人的综合写作能力。剧本是通过舞台表演供观众欣赏的。剧本完成后,必须立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这是一个十分艰苦而复杂的创作过程。期间,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和受挫的苦脑。正因为如此,不少剧作者往往知难而退,干别的去了。润海同志则不然。为了振兴民族戏曲,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积极投身于戏曲改革,并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带头从事剧本创作。《晋风戏稿》是他多年辛勤耕作,用心血凝聚而成的硕果,也是他在山西文化厅工作期间,身体力行带头投身戏曲改革的一份真实记录。但愿这本集子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戏曲创作,为剧团提供更多更好的上演剧目。
润海同志离晋赴京在文化部艺术局工作已经两年。在新的岗位上,他又在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华戏曲日夜操劳奔波。衷心祝愿润海同志再接再劢,努力拼搏,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戏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取得新的成果。
1993年月2月于太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