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山西特有的代表剧种,早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就已盛行。晋剧腔调婉转悠扬,自然流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因与山西交界,故晋剧于清末很快传入井陉县。
武家庄村在那个时候就已有业余戏班,解放后仍然存在,主要是逢年过节、过庙过集演出以增添节日气氛。
文革期间古装戏终断禁演并改成样板戏,戏班也改成了文化宣传队,主要成员有武同儒、刘成喜等人,宣传队成员有四十人。排练样板戏主要依靠在县剧团工作的武普儒搞剧本、写曲牌、教演员并成功上演了《红灯记》、《沙家浜》、《白虎团》等剧目,到县里会演还得过大奖,受到县领导的表扬。
1978年恢复古装戏,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在村委刘永昌、武殿章的带领下,武同儒、武有致等人购设备、招演员,精心筹备成立了武家庄晋剧团,全团四十六人,武同儒任团长。排练古装戏同样离不开武普儒(武同儒的兄弟)手把手的辅导,从演员的每个眼神到每个动作细节、从每个唱词到每个唱腔都细致入微,精炼为止。很快就排成了许多大型历史传统剧目,如《打金枝》、《金水桥》、《大登殿》、《下河东》、《明公断》等许多优秀剧目先后在本县各乡村演出,又到山西省演出非常受欢迎。
武家庄晋剧团从成立到今天的辉煌,和许多晋剧团演职人员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提出的是武同儒和武普儒兄弟两个,他们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武家庄晋剧要想长盛不衰、推陈出新,还要有广大戏曲痴迷者来支持和参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