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爱爱
晋剧《含嫣》里刘雪梅“采桑”时有一唱段—“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黄”,习惯上人们简称“四月里”。这个唱段,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王爱爱首唱,一炮打响,想不到一唱就是五十多年,“四月里”早已成为三晋大地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名段之一。不知是唱腔奠定了演唱美,还是演唱美成就了唱腔美,应该说,唱词写得美,唱腔写得美,演员唱得美,三美合一,汇成了“四月里”的美不胜收。美酒一杯惹人醉,一曲乡音更醉人。有人称“四月里”这个唱段,雅俗共赏,声声人耳,娓娓动听,余音绕梁……其实,用这些赞美之词形容唱腔之美,一点都不为过。那么,“四月里”这个唱段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怎么创作出来的?竟能让广大戏迷如此热衷,乐此不疲呢?笔者走访了唱腔设计者,86岁高龄的段成明先生。提起这段历史,段老先生略有些激动,还是那样记忆犹新。他说“四月里”这个唱段汇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千锤百炼,才炼成了今天的“四月里”。他语重心长地谈起了那段创作过程:“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省委从晋剧流布各县选调一批好演员组成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准备排几出好戏参加全国的戏曲调演。王爱爱从晋中晋剧团调来饰演《含嫣》中刘雪梅这个角色。音乐创作上三个人,张沛同志写‘挂画’‘洞房’两场戏,李守祯同志写‘射雕’一场,我写‘采桑’一场。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谦特别重视,省政府王中青副省长亲自抓,宣传部江萍副部长专门找我们几个谈话,鼓劲打气。江部长说:‘写唱腔就是要当好电焊工,要焊得光溜,无痕。’领导的关心,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几个人的合作又是那样默契,这使音乐创作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赵步颜写的唱词通俗典雅,生动感人,宛如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我反复默诵唱词,脑海里闪烁出一幅幅画面—四月艳阳、麦浪滚滚、潺潺流水、杨柳成荫、桑杏点头,好一派田园美景呈现在眼前。顿时,‘四 月 里’那优美的旋律喷涌而出。我一鼓作气,趁热打铁,通宵达旦,洋洋洒洒,一挥而就。音乐语言里,我还糅进了晋剧十三嗨和祁太秧歌《卖烧土》的音调,使整段唱腔更加新颖别致,优美动听当我洋洋得意地唱给词作者赵步颜审听时,他却提出了‘猛抬头,桑田在望’这句唱词的曲调一定要往上扬:这一改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只能从头再来。我仔细琢磨,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多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四月里’。”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四月里”至少有四五个版本,有管弦乐伴奏的、有电声伴奏的、有混合乐伴奏的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各有千秋,出发点都是出于对这个唱段的热爱。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没有脱离开“四月里”的影子。可见“四月里”这个唱段影响之深。五十多年前写的曲子,至今并不落伍,证明该唱段艺术精湛,意识超前,演唱到位。
创作是艰辛的,把唱词变成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唱腔更加艰辛,如今,在热唱“四月里”的同时,又能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为之付出辛劳的词曲作者和幕后英雄呢?我们应认识艺术创作的重要,重视创作人才的培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已进人多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精神需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需要有一批不为名利、甘当人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有识之士加人到戏曲创作的队伍中,创作出像“四月里”这样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好作品,为山西戏曲紧跟时代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毛自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