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锡禹(1882—1944),字九畴,乳名狗蛮,人称“狗蛮师父”,祁县谷恋村人。出生于晋商世家,至父辈日渐衰落。其父嗜戏曲,常在家中邀知音自乐。自幼耳濡目染,对中路梆子产生了深厚兴趣。主攻司鼓,人称“鼓王”。对晋剧的发展和祁太秧歌改革有重要的贡献。
9岁开始学艺,16岁经商后常与票友聚会,就能熟练背诵一百二三十个晋剧曲牌。后索性弃商从艺,随祁县城南村杨某学司鼓,并在本村喜林师傅家专学中路梆子音乐曲牌。他又常常徒步百多里,到太原晋剧名家聚集的地方参与闹票儿(票友相互切磋),与好多老一辈名角是至交、乐友、戏友;是许多文化知识修养相当高深的晋剧艺术权威的座上客。他还远出北京、绥远、张家口,拜同道,访名师,把他们的技巧、奏法、打法、唱法铭记在心,琢磨回味,最终运用在自己的演奏指挥中。

他练功异常刻苦,三九寒冬将双手伸至窗外,苦练敲击功夫。双手冻裂出血,仍坚持不辍。初应邀到“皮影班”打鼓,即闻名晋中,入徐沟自诚园班,为“自来香”(高根梅)、乔国瑞、“十七生”(董全福)等名家伴奏,深受艺苑人士和观众喜爱。之后,转搭平遥祝丰园、太谷万福园班任教,并临场执鼓。因剧目早已烂熟于胸,伴场时能揣摩演员唱做,烘托渲染气氛,颇具乃师甲成的风格。晋中、太原一带的打击乐“底号”在他的影响下趋于统一。他在对中路梆子丝弦(文场)音乐曲牌深钻细研的基础上,兼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做了多方位改进,并创“花通”。每逢开戏前演奏,观众常喊出“为狗蛮叫好”的喝彩声。

高锡禹不拘成法,融会贯通之后,努力地加以改革和创新。如司鼓。在狗蛮之前,各鼓师一人一套底号,一人一套打法。高精通司鼓技术后,创立了一套能让文武场乐手和演员,一听一看就明白的底号和打法。他对中路梆子丝弦(文场)音乐曲牌亦有深刻研究,兼收其他剧种的优长,作了多方位改进,并创“花通”,每逢开戏前演奏,烘托气氛。他对唱腔也有研究。经过他的栽培,不少演员咬字清晰,板眼准确,拖腔韵味丰富。

此外,他还为祁太秧歌的改革倾注了不少心血,破徐秧歌仅用锣鼓伴奏的旧俗,增加了丝弦伴奏;引进中路梆子的曲牌、鼓点,极大地丰富了秧歌的表现力。晚年,高锡禹搭榆次皮影保胜二班,对乐队编制做了调整。祁太秧歌本是农民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小曲,不上大雅之堂。他破除了秧歌仅用锣鼓伴奏的“规矩”,加了丝弦,使秧歌向戏剧化大大迈进了一步;他把中路梆子的曲牌、鼓点引进了秧歌剧中。他与高锡铭、高锡华(清末翰林),创作了很多祁太秧歌剧。其中《绣花灯》后由郭兰英演唱“一绣毛主席二绣朱老总三绣周总理……”传遍大江南北。祁县县志里有载,他们从不演低级下流剧目,倒常出一些影响极为广泛的剧目,比如《恶家庭》。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谷恋村的富家女嫁到邻村一个教师家,这个女孩子未嫁前就常外出访友,结婚后不被公婆所容,被休回娘家。女孩子不甘心,自己跑到太原去,又去了上海妇女协会工作。这出戏,反响强烈。一年后,公公家请人来说合,花50块现洋一次性买断停演。很有点现在富豪买断哪期报纸杂志的作派。

高锡禹一生演艺授徒,弟子甚众,孙林、满堂、全全、李鹤山、许光柱皆其高足,票友郭少仙、韩子谦、何芳圃等,与之交往甚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