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一响,脸化戏妆、身着戏服的人从幕后鱼贯而出,在简易的戏台子上咿咿呀呀开唱,四里八乡的村民聚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高潮处叫好声四起……这个在上个世纪很流行的场景今已鲜见,而井陉县南障城村仍保留着这种传统。逢年过节唱上几出晋剧,早已成为全村盛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表演者就是村里的农民晋剧团。
一出晋剧,满台“戏骨”
冬季的山村里里外外透着寒意,南障城村晋剧团的成员们一大早便来到村中礼堂,准备排一出《铡美案》选段。油彩涂了一层又一层,换上戏服,戴上头套,一个小时后,演员们整装完毕,而在戏台一边,四位乐师也准备就绪。“拉了59年胡,说一辈子也不过分吧?”75岁的张五珍是剧团的“御用”晋胡乐师,从16岁起就开始拉胡。老人左手扶着琴杆,右手拉动起胡弓,乐音随即响起,宏厚中带着几分柔和,伴随着胡弓与琴弦的摩擦,弦上的松香粉挥散在空气里,犹如混在乐声中的一段旧时光。
在晋胡的领奏之下,二胡、班鼓声也响了起来,舞台中央,好戏正式开场。团长杜秋奎一身包公扮相出场,几句念白后,梆子声加快了节奏,鼓点也变快了,杜秋奎一个抬腿、一个定身,拉开架势唱了起来,头上乌纱帽的帽翅也随着高亢有力的唱腔上下翻飞……“解放前这个晋剧团就有了,过去它不仅在井陉有名,还常去山西演出,在平定、阳泉、榆次等地都声名远扬。”杜秋奎是剧团的第五任团长,他告诉记者,这个剧团现有 40余人,大多从十多岁开始学习晋剧。
因设备简陋剧团步履维艰
不同于山西的晋剧,井陉晋剧别有一格,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障城村晋剧团正是井陉县晋剧团的前身,附近村子的晋剧表演者起初也师从于南障城村,这个村子里人人爱看晋剧、人人会唱晋剧的说法早已流传在外。
然而时光斗转,台上表演年复一年热闹,演出设备却日渐透出辛酸。舞台上方,一根粗木条上绑着三个灯泡,吊起来权当是舞台灯,灯光洒下来时,连演员的戏妆都照不清。白色幕布上满是泛黄的印记,由于没有资金,这块幕布40年来未曾更换。唯一的一台音响设备也是“中看不中用”。
除了设备之外,戏服也让剧团感觉“拿不出手”。传统戏最看中服装,不同身份、官阶、等级的角色配什么衣服都有讲究,但剧团的戏服已经用了好几十年,大多破烂不堪,要凑齐一身配套的装扮实在困难。
戏服、道具、音响设备的缺乏让这个山区小剧团越来越难以维系,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个深居大山的农民晋剧团,让留守村民的生活有所慰藉,请拨打燕赵都市报热线8862000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