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艺术家尚长荣曾经说过:“城市没有戏剧难言美好。”因此而言,太原应该说是一座美好的城市了。晋剧的芳韵润泽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即便是小小的一条街也可承载这种独特的“美好”。《上马街》的成功,正体现了太原老街风情与晋剧表演艺术的完美融合。
至简之处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一大要义。《上马街》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我地下党秘密取得太原的“城防图”,太原上马街一个四合院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和危险,终于送“图”出城的故事。这部戏的核心不在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工夫在诗外”,通过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心灵深处积淀的大信大义,展示出历史大变革中的人心所向,说明了蒋家王朝灭亡和新中国建立的必然。这,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更具有特殊意义。这,也正是《上马街》的重大主题所在。
小人物群力谱春秋。艺术作品中,我们见惯了英雄豪杰、豪情壮志、飒爽英姿。然而,《上马街》不是这些英雄豪杰的舞台,它呼唤小人物,崇敬小人物,把小人物置于艺术舞台的中心,让他们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用专家们的话,“它将舞台让给了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使他们从被遗忘的历史时空中走了出来,以戏曲的形式和当今的人们会面。”平凡和伟大这对字典中的反义词,在这些说着太原话、住在上马街、平凡而渺小的“小人物”身上无限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见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用小人物展现大事件,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视角,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上马街》真正的思想核心,即“广大人民群众,众多的小人物不是历史中微不足道的分子,而是历史洪流的主导,是代表历史的必然性选择。”简言之,《上马街》用晋剧这种方式传递了一个声音,“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本土风情见真实。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言之,是本土的才是民族的。要发掘一个城市的精神,离开城市本土生活就等于凭空造楼,《上马街》深谙这个道理。因此,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语言,演绎一个植根本土却又超越本土的故事,高扬一个既属于太原又超越太原的人文精神,成为《上马街》这部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凸显地方精神的文艺演出,采用了许多很有创意的表演形式,场面的确宏大,振奋人心,却没有让人找到一种本土的感觉。相比之下,《上马街》注重运用老太原旧有的地名、人物、事件、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主要戏剧元素,本土韵味更浓厚,效果也更好。徜徉在《上马街》的晋声晋韵中,“上马街”“海子边”“鼓楼街”耳熟能详的地方,就像漫步于太原城的老街上;而“光眉俊眼”“切他”“假迷三道”等方言,又像回到了那段老太原的时光。《上马街》就是力图用浓郁的民情、民俗让每个太原人找到内心深处的那种熟悉感,通过这种熟悉感,让观众认同这部戏,认同这部戏所要高扬的民族精神。一个院,一条街,不是整座城市,但一个院,一条街所散发出的气息和魅力,却又是整座城市、整个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人心所向和精神境界。
梅花杏花满园香。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曾说:“美的感觉主要在‘看角’,意义上讲戏曲演员运用‘四功五法’的审美创造。”一部戏的艺术价值,终究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而呈现。《上马街》汇集了谢涛、牛建伟、梁美玲、王波、郑海珍等5位梅花奖和国家一级演员、9位“杏花奖”获得者,如此众多的名家联袂演出,更增添了这部戏的艺术魅力。戏中,“二度梅”获得者谢涛并未担纲领衔,而是甘当绿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舞台上“只有大演员,没有小角色”。正是这种至高境界,演员们的无私奉献与付出,才使每一朵梅花、杏花都能在《上马街》里散发出阵阵芳香。
现代戏里铸精华。《上马街》虽然是现代戏,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事,但彰显的是与当下同步、与人民同心,能够与当代太原人引起共鸣的精神追求的思想,并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乃至对历史、社会、文化的思考。虽然是主旋律作品,但对人物形象塑造、情感心理表现、精神层面开掘等没有无限拔高,而是归于生活本真,从细致入微处打动人心。所以,这部戏不是简单的时代传声筒,而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生活化和典型化并举,完全摆脱了现代戏曲概念化的缠绕和模式化的平庸。
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上马街》以晋剧这种文艺形式,将一条街、一座城、一段历史及无数真情凝华成一种精神,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以此激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筑梦的道路上,以强大的精神支撑“逐梦”奋进,在攻坚克难的淬火锤炼中“圆梦”成真,这便是《上马街》表现出的最大的艺术魅力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