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向花间流晚照——探索花艳君艺术道路轨迹

(一)
锣鼓阵阵,弦索悠扬,晋剧院排练场内正在排演《二堂舍子》,只见有位女演员白净的面颊,清癯的体型,手抓毛笔,在一个两米高的画架上,边唱边写,认真表演,唱词是:
  山上松柏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如它
  待到秋后严霜降 只见松柏不见花
  花慕富贵抬身价 怎及松柏志可嘉
  立身处世如此画 要象松柏献芳华
仅有三分钟,剧词唱完,画屏上便出现了一株躯干苍劲、松针繁茂的松树,令人赞赏。这位扮演王桂英的女演员就是晋剧著名的青衣花艳君。花艳君今岁年满花甲,她在戏曲舞台上已献艺五十个春秋,太原市决定为她举办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集中展示她舞台生涯多方面艺术成就。此时我们不妨探索她艺术成长道路的轨迹,这对于研讨振兴晋剧、培育人才,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象许多她的前辈与同辈演员一样,她的身世是辛酸的,七岁就被卖给一梨园世家。养母邱凤英,舅父邱树山,舅母刘少珍,他们原都是京剧、河北梆子的知名演员,后来走码头到山西搭晋剧班演出。她的启蒙老师是工武旦的舅父和工文武花衫青衣的舅妈。初名邱少云,后起艺名花艳君。九岁那年,随家人参加丁果仙领衔的步云剧团到上海演出。百代唱片公司为丁果仙录制《芦花》唱片,由于她聪颖乖巧,受到钟爱,选中她扮演英哥。全家对她从艺要求严格,梨园舞台滋润着她的激情,五彩缤纷的戏台,兴奋得她编织着美丽的梦,从此坚定了学戏的信心。每天早起晚睡,苦练功夫不以为苦,真是“汗水换来金石韵,台上一招练三春”。她初学文武花旦,十四岁因练功伤腿,于是改工青衣,专重唱功。在建国前夕,花艳君在省城已崭露头角,名闻晋中一带和张家口、内蒙古等地了。

(二)
观众熟知,建国初期,她与张美琴、刘仙玲同是二院(人民剧院)的台柱子。当时改人改戏改制为内容的戏曲改革如火如荼,它为戏曲工作者开拓了艺术创造的广阔大道。花艳君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考验,奔跑向前。开展速成识字,使她获得文化知识。她追求进步,严以律己,接受共产党的教育,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她是太原市戏曲界早期发展的少数党员之一。从此认识到由旧艺人蜕变为新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庆幸自己获得新的艺术生命。二十岁出头的她,正当一个人的大好年华,积极参加排演现代戏,《白毛女》中扮演喜儿。随后演出田汉等人的新剧作《情探》、《孔雀东南飞》、《张羽煮海》等剧,塑造了敫桂英、刘兰芝、琼莲公主等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获得观众的好评。她擅长于扮演悲剧角色,也许由于身世悲苦,更易于见景生情,将情渗透于声腔,而达到声情并茂,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随后排练演出了《芙奴传》、《急子回国》、《宇宙锋》、《三上轿》等青衣重头戏。屡次在省市戏曲会演中获奖。怀着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的态度,她数十年来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旧曲新翻,老戏新唱。如《三上轿》、《舍子》、《芦花河》等剧虽然都是她的代表作,仍一改再改,探求悲剧意蕴,使悲剧色彩更加强烈浓郁。并且有意识的把历史精神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因此演出有了较丰富的内涵,塑造了哀痛欲绝誓作鬼雄复仇的崔秀英,运筹帷幄执法严明的樊梨花,心灵异常痛苦伪装疯癫的赵艳容,内心交织着矛盾性格极其复杂的齐宣姜以及夫妻关系微妙、怀着私念、终于通情达理自我牺牲的王桂英等艺术形象。运用戏曲的水袖及技巧表演,达到寓意传神,充满常演常新的艺术魅力。

花艳君重视艺德,追求着做人和做戏的尊严,她常说“艺德并重,学优品高,是我的目标”。这确实是她历来艺术实践和生活的信条。她谦虚诚恳待人,一向助人为乐,剧组的同志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摆出过名家的面孔。在担任剧团副团长的几年中,一贯随团演出,到岗到位,演完戏卸台装车,汗水没有少流。在演出中,她认真化妆,一丝不苟,一切奉行戏班传统的好规矩和演出的制度,爱护行头道具,不随地坐卧,处处给青年人树立榜样,因而赢得青年人的爱戴。

(三)
花艳君尊师、敬长、重交谊是为众人称道的。她曾是“说书红”的过门弟子,有几出对儿戏如《芦花河》、《舍子》、《扫窑》就是得自“说书红”的传授,至今仍是她的拿手戏。还曾受教于筱桂桃、玉兰旦(张万顺)的门下,又长期与晋剧名家筱吉仙同在一个剧团里,朝夕面聆教益。五十年代,一度她为晋剧大王丁果仙配戏,在北京、天津演出的日子里,她甘当小学生,陪伴左右,恭敬唯谨,因此在《青风亭》、《走雪山》、《法门寺》、《教子》等戏的合作演出中,配合默契,达到绿叶衬托红花的艺术效果。花艳君曾先后两次幸运地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上海举办的演员讲习会,进修了六个月。讲习会聘请梅兰芳、程砚秋、欧阳予倩、周信芳、俞振飞、袁雪芬等许多艺术大师、名家讲课,使她窥得艺术的堂奥。程砚秋曾示范演唱《锁麟囊》,又遇机缘在太原受教程师,学习水袖功。其后,川剧著名演员阳友鹤来并讲学,她向阳友鹤学习了《思凡》和水袖、扇子、蚊帚等的旦角表演技巧,丰富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饮水思源,花艳君至今一直对以上仙逝的及健在的老师怀有深深的感开阔眼界,多方借鉴,旁搜博采,增强活力,使艺术之泉永不枯竭。花艳君象其它一些有成就的演员一样,也是这样奉行的。她利用各种机会向兄弟剧种学习,与许多演员倾心结交,投桃报李。1964年巡回演出到郑州时,与常香玉同台进行艺术交流演出,受其启发,把豫剧的唱吸收融化到晋剧的“滚白”中,更增加了动人心弦的力量。1980年在成都与川剧著名旦角张光茹,1982年在西安与秦腔著名青衣演员余巧云朝夕相聚,切磋唱腔,并同余巧云交流了《扫窑》又名《汾河湾》的表演。

(四)
花艳君对晋剧青衣的唱腔和念白是经过苦心钻研的。她天赋有清亮圆润的嗓音,但并不从流俗于一般青衣抱着肚子傻唱,而注重演唱技巧。她首先求得字正腔圆,吐字归韵,尖团分明,喷口有力,节奏准确,具有韵味。因此要掌握运用自己的唇、齿、舌、喉、鼻,吐字发声一切合乎晋剧规范,就这样她为自己的唱腔和念白打下坚实的基础。她又意识到过去演戏由于不解词意,单纯追求腔腔调调之美,往往以腔代字,观众听音而不解意,于是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在充分理解剧情和剧词含义的前提下,探索以字代腔的新唱法,同时借助形体动作心指气使的来塑造人物。如对《投县》中田夫人的道白、《情
探》中敫桂英在打神告庙时的唱段、《三上轿》崔秀英的唱段,都有革新和创造。然而最不可忽视的是一个情字,就是要有真实情感。她懂“歌无真情难成声”的真谛,能融情于声,她自己谈心得有“以情带声,以声说情”两句话。她多扮演悲剧角色,能够深入到刘兰芝、敫桂英、崔秀英等受压迫摧残的弱女子内心世界,曲曲传出她们泣诉抗争的呼声。《三上轿》中崔秀英与娇儿诀别时,抱儿入怀的一段摇篮曲,使观众有字字情声声泪的艺术感受,显示绝不屈服的力量。她演唱中紧贴剧情,行腔起伏跌宕,有刚有柔,喷吐收放,紧慢有度,一般顾曲者评价她具有字正腔圆、悠扬宛转、明快流畅、声情并茂的特色。或者说她有一种山泉流水清亮激越之美,难怪近年人们听到广播电视台播放她五十年代演唱《三上轿》、《急子回国》的唱段时叹为绝唱了。春兰秋菊各具风姿。在当年太原市戏剧学校的旦角学员,有宗法牛桂英,有师承花艳君的,她们被称为小牛桂英、小花艳君。

(五)
花艳君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但到头来毕竟是幸运的,在她前进的道路上并非铺满鲜花,而是荆棘丛生。她经历了人生的衰荣,尝够生活悲欢。在那风刀霜剑相逼的日子里,即使遭到抄家、批斗和失去丈夫的惨祸飞灾,她却有着惊人的承受力,没有被压垮散架。她心头始终燃着一点不灭的希望之火,真是岁寒而后知松柏之不凋。她挺过来了,她非常喜欢王桂英那段唱词,并且挥笔绘画寄松,不正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吗?在周围“人心交征利”,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下,花艳君依然保持高尚情操,不随流俗“要象松柏献芳华”,她也是以这段唱词自勉的。可不是吗?花艳君虽然由于声带病变,已息影舞台,但她仍情系舞台,时刻在为戏曲事业做贡献。近年她常练习书法绘画,不仅是作为提高个人艺术休养的一门功课,而且书写“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条幅悬挂室内为行动指针,她把工作转向教学与辅导青年。不仅关心培养剧院几位立雪花门的弟子张翠英、刘秀琴、田照明等,而且春晖远播,就连关山远隔的蒲剧青年演员李爱玲、和顺晋剧团的刘元芝以及省青训班的杨爱莲都曾得到她的指引点拨。她还是市艺校的名誉校长,对那一批小演员十分垂爱,尽心培育。此外她还给本市戏剧研究所的大学毕业生讲授戏曲知识。诲人不倦的精神,使青年们为之感动。数十年来,党和人民给予了她省市青联委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常委诸多光荣的头衔,她都把此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且尽职尽责,联系群众,搜集意见,送上提案。她执着追求的是戏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因而1984年,她与牛桂英、程玉英、郭凤英四位表演艺术家同时获得文化部颁发给振兴戏剧的最高褒奖,诚属殊荣。

(六)
在筹备为花艳君举办纪念活动的日子里,花艳君认为这是她自己五十年艺术生活的总结与汇报,她表示要倾注全部心血投身于准备工作。在加工排练录像节目《三上轿》、《舍子》、《宇宙锋》、《芦花河》的过程中,要重新背诵经过修改的剧词,而记忆力减退,不是一刻就能成诵,在表演上也要作细致加工,以致“梦里寻它千百度”。由于时间紧迫,压力很重,一时内火上升,双目肿胀,牙齿根部脓结,情况严峻,这是背水一战,不能退却呀!她赶到医院去就诊,经过两次手术,她急匆匆又上了排练战场。按照预定计划排练成熟即接着录像,每晚录完音已到了深夜,为了避免家务操劳,为工作需要凝聚精力,她干脆搬来行李到剧团住,幸喜宝刀未老,旗开得胜。正由于她对戏曲事业的热爱和眷恋,得到领导的极大支持和同志们的亲密配合与协助,才使这次纪念活动得以顺利进展。处在变革时代,面对戏剧存在的危机现状,花艳君不能不有所忧虑。功成名就,倦鸟投林,该休息了,可是一种使命感责任心,使她怎么忍心做那闲云野鹤,遨游人间。她说道:“就是退休了,我还是党的人,是一名戏剧工作者,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仍要鼓起生存和振兴晋剧的信心。我有三个愿望:
一、要把自己的舞台生活、艺术实践总结好,录下音,整理出来,作为戏剧教材。
二、包括表演、音乐唱腔部分,进行加工,精益求精,使之流传开来。
三、继续作为戏剧的喉舌,以利于改革。总之不惜肝脑涂地为培养晋剧人才而献身。

铮铮风骨,金玉良言,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美好心灵。夕阳余晖,一片霞光瑞气,对此良辰美景使我想起前人隽永的诗句:“且向花间留晚照”,似乎适合用于这位爱花护花使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