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闻名中外的戏剧之乡,清末民初,已拥有50多个剧种,300多个演出团队,一万多名专业演出人员。作为一省之首和晋商之都的太原,自然是戏剧演出扎堆的地方。演出要有场所,太原的演出场所可谓是星罗棋布、历史悠久、蔚为壮观。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三种类型。即明清时期的广场戏台、清代末年的茶楼茶园、民国初年的戏园剧场,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蕴含和艺术品位。那么历史上,普通老百姓看戏都需要票吗,这戏票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明清时期

史称,明清时期,我太原市各主要村镇寺庙和集市贸易等人群集中的开阔场地,都建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俗称戏台或戏楼。戏台四周没有围墙,百姓能随便出入,可以挤在戏台前看戏,也可做些小买卖,不需要花钱买票入场。

据刘大鹏的《晋祠志》记载,仅在晋祠公园附近就有晋祠南门外的白衣庵戏台、纸房村真武庙戏台、赤桥官道边的若兰寺悬鉴台、晋祠的钧天乐楼、水镜台等。至清代中期,太原府属各县共有戏台戏楼40余座。

晚清时期

晚清末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商贸的繁荣,除农村的广场戏台继续存在外,在太原的繁华街市,出现了室内演出场所——茶园。

茶园内建有戏台,台前设茶桌、坐椅,有茶水干果供应。观众进来只买茶座,不用买戏票。1902年,太原第一个“茶园”在剪子巷开业。1910年,大水巷又建起一座振兴茶园。第二年,太原商人集资在天地坛(今府东街)建起松鹤茶园,除池内茶座外,两侧还建有一米多高的雅座。茶园内主要由各个晋剧班社演出。

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后,太原经济发展,思想活跃。1915年,大水巷出现了第一座承庆戏园,呼延村富商张积山发现演出市场有钱可赚,接手了原来的振兴茶园,更名承庆戏园。戏园进行了时尚装修,添置了戏箱、乐器,又不惜重金从京城等地邀请名班社前来演出。当地观众争先恐后来看戏,张积山在太原首创了买票看戏先例。凭票入场,戏迷们再不用挤场占座,张老板也赚得盆满钵满。其他晋商纷纷效仿,一时间,太原的戏园剧场蓬勃发展。如柳巷建起中华大戏园、南仓巷建起山西大戏园、校尉营建鸣盛楼戏园、奶生堂建同乐园等等。老太原人的休闲地海子边也建起不少草台布棚,专门接待唱地方小戏的艺人。戏园剧场的兴盛,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太原的戏园等娱乐场所一片凋零。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古城枯木逢春,百业待兴,戏园剧场空前发展。据笔者所知,可供大型演出的戏园剧场和厂矿俱乐部就有近50处。著名的有并州路的并州剧院、红旗剧场;迎泽大街的光明戏园、湖滨会堂、南文化宫;建设路的东安剧院、星火俱乐部;五一路的青年俱乐部、军人俱乐部;柳巷周围的和平剧院、长风剧场、山西大剧院、大中市剧院、大水巷剧院,等等。

当时的戏剧演出空前活跃,不仅晋剧名家丁果仙、花艳君等天天在和平剧院演出,京剧大家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天津市越剧团、四川青年川剧院等,也都曾在长风剧场、山西大剧院、大中市剧院、南文化宫等演出过精彩剧目。

是谁在太原创了买票看戏的先例

是谁在太原创了买票看戏的先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