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婵1928年4月10日生于山西省忻县忻口村,她的祖父刘德荣是清末民初山西唱北路梆子的泰斗名宿,艺名“云遮月”,曾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应邀进皇宫为慈禧太后唱戏,深得 “老佛爷”赏识,亲赐凤冠一顶,蟒袍一袭。她的二叔刘宝山,艺名“十二红”,是与丁果仙比肩齐名的晋剧须生一代大师。她的父亲刘明山,艺名“五月鲜”,与王玉山(艺名水上漂)、李子健、筱吉仙并称晋剧的“四大名旦”。母亲何凤池是河北宣化县人(今张家口市宣化区),也是有名的晋剧青衣演员。刘玉婵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下爱上了唱戏。

1945年,15岁的郭兰英跟着她的师父也来到张家口锻炼,当年16岁的刘玉婵就和郭兰英成了好朋友,一起唱戏,一起学习。当时戏班在南营坊,回忆起与郭兰英相处的短暂日子,真是永久难忘。那时她们唱戏时相互给对方化妆,还仔细观察对方在舞台上的表现,下来再互相切磋技艺。有一出 “吕布戏貂禅”的戏,刘玉婵饰演的貂禅怎么也拿捏不好,于是小姐妹俩在排练时仔细分析剧情,最后还是郭兰英的一个兰花指,让她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可惜,1946年郭兰英便跟随她的师父去了延安参加革命。但那段时光至今让刘玉婵回味无穷,她经常拿出两人的照片,一看就是好半天。1948年,这里成立了察哈尔晋剧团,戏园也改成了新新戏园,刘玉婵演戏的功底越来越深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主角,在这里她曾与晋剧名演员杨丹卿、牛桂英、郭凤英等同台配戏。她天赋聪颖,勤奋好学,20岁便成为一朵鲜艳的艺术名花,放出了绚丽的光彩。1949年解放后的张家口市成立了晋剧团,刘玉婵作为一名青年演员,率先加入了剧团组织。她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演《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罗汉钱》等一批新编现代戏和历史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上世纪50年代,国家颁布婚姻法,她与小生演员王桂兰合演的新编历史剧《蝶双飞》风靡一时,经久不衰。当年该戏在戏园演出100多场,每晚都是场场爆满,有的戏迷由于买不上票进不了场,急得哭起来。那时,每年县里要开交流会,人们点名要看刘玉婵的《蝶双飞》,演一遍都不罢休,她扮演的祝英台早已深入人心,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农村,农民赶着马车往自家地里送粪,一路上唱着“蝶双飞”——“前面走来个祝英台,后面紧跟了梁山伯……”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自家的地;在城市,许多老太太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唱道:“一只眼闭来一只眼睁,是不是舍不得妹妹我负心人……”“梁山伯祝英台,前世姻缘连起来……”每次下乡演出,这部戏是老百姓最爱看的,必演不可,一次,一个农家妇女看完舞台上的祝英台,便鬼鬼祟祟来到后台,原来她是想看一眼卸了妆的“祝英台”,差点儿被当作贼抓起来。当时由于时间紧,演完一场就得马上到另外一个村子演,所以演员往往下了台,来不及卸妆就得马上走。所以乡下的老百姓想见一见刘玉婵本人,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难的。

刘玉婵以她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还塑造过许多古代和现代的妇女形象。如《游龟山》里的胡凤莲,《六月雪》中的窦娥,《九件衣》里的姜巧云,《包公铡赵王》里的包夫人以及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江姐》中的江雪琴……特别是她在《万福宝衣》中扮演的春姑,曾获得过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在《包公铡赵王》中扮演的包夫人获得优秀奖。60年代初,她到北京演出受到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60年代,正当《贵妃醉酒》在山西、内蒙、呼市、京津以及坝上十三个县的演出越来越火。

文化大革命让当时42岁的刘玉婵和全国大多数老艺人一样,被迫离开自己钟爱的艺术事业,改行到市第二针织厂当了一名工人。

1978年,刘玉婵迎来了第二次艺术生命的宝贵年华。她和王桂兰、吉凤贞等过去团里的几位台柱子演员先后被招了回来。为了重新组建晋剧团,她跑省城、办批文马不停蹄。从恢复剧团后的那时起,她既要演戏,又要协助团长搞管理,还要辅导青年演员。年轻时刘玉婵在《打金枝》中扮演金枝,轰动一时,而1980年同样在该戏中,她成了青衣,扮演的国母形象一样深入人心,之后她又演了《卖妙郎》、《白蛇传》等,一直到快70岁时她才告别舞台生涯。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玉婵于2014年10月11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逝世,享年87岁。

刘玉婵的晋剧生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