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乡镇文化舞台呼唤城乡剧场回归

傅谨

2015年03月13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呼唤城乡剧场回归(文艺观察·关注乡镇文化舞台①)

若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努力,依然被动地停留在组织广场式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上,文化发展繁荣的目标将难以达成

地方戏曲是中国最为普及的民族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与地方文化形成了相互滋养、关系密切的共生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集中了大量优秀戏曲表演人才的基层国办文艺院团,生存日益困难,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急剧下降,地方戏曲由此普遍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基层戏曲院团看不到市场,找不到观众,另一方面是基层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缺失,这两种相背离的现象并存,令人触目惊心。

那么,有没有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呢?当然有。解决之道是重视和发挥地方戏曲的功能,调整、丰富与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除了政策上的扶持,还要致力于重建适合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深刻认识广大基层地区的剧场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让城乡戏剧演出转为以更具现代社会特征的剧场演出为主体的形态。

长期以来,广场式演出是乡村民众欣赏戏曲的最主要方式。上世纪50年代后,各地城乡的戏曲从广场演出为主转向以剧场演出为主,基本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职业化剧团与剧场演出相互依托的新格局。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以我所知的东南地区为例,包括“样板戏”在内的舞台文艺也是以剧场为主的。

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地区均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急剧变动,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不幸成为牺牲品,大量经年建造的演出场所被拆毁改建为商业地产,侥幸留下来的也因年久失修而难以经营。由于缺少合适的设施,中小城市经常性的戏曲剧场演出几乎绝迹,农村地区的戏曲活动也只有依赖广场演出才得以维持。从戏曲逐渐式微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基层城乡地区剧场演出越来越稀少,这既是戏曲危机的明显表征,同时也是导致戏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客观地说,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从文化普惠的政策导向出发,引导戏曲演出向基层地区倾斜的思路非常明晰。然而我们也看到,政府举办的“文化下乡”等公共文化活动,基本是以广场演出的形态开展的。这一方面是基层地区剧场缺失导致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广场演出气氛热烈,单次活动的受众人数多,至少从表面上看更符合文化惠民的理念,因而也更受政府部门的青睐。但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广场难以营造安静和单纯的艺术环境,并非理想的演出场所,不利于演员集中精力,也不利于剧团艺术水平的提升,观众也很难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历史地看,广场式的粗放演出形态逐渐被剧场演出所取代,既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符合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身处传媒时代,普通民众有更多机会通过电视和互联网等渠道接触与欣赏世界各地和全国一流艺术家的表演,粗放式的广场演出难以弥补的先天弱点更容易被放大,当然就越来越难以充分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假如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努力,依然被动地停留在组织一些广场式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层面,将越来越难达到预期效果。

悉心总结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回到重建城乡剧场演出环境的方向上来,虽然颇费周章,却有可能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与优化,为城乡地区剧场演出的复苏创造条件,让地方戏曲回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可以赋予优秀民族传统艺术以新的活力,改变地方戏曲的境遇,又可以用民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曲表演丰富城乡地区的文化生活,使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持续的保障,使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共生的基础越来越牢固。这是文化共创、文化共享的时代呼唤。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3日 24 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