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戏琐记——奥新平老师《清风亭》
作者:雷苗伟
时间:2014.11.25
地点:山西省大剧院小剧场

11月25日,在山西省大剧院小剧场观看了奥新平老师主演的晋剧《清风亭》。期待这场戏已经很久了,今年中秋节后,我去看望奥师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11月25日要在大剧院演《清风亭》,让我去看。当时自己可能没听清楚,一直认为是10月25日演出。后来到这一周时,自己还一直在安排时间,自己在学校的课都置换好了,准备着这天去看,后来才知道演出并不是10月25日,而是11月25日,差点闹了个笑话。认识奥师也有一年多了,一直没机会看老师演戏,这是第一次看老师演出,所以提前为老师买了束花,也算学生的一点心意吧。这是自己第一次去大剧院,也是第一次驾车去大剧院,和老师提前约好五点半在大剧院门见面,自己怕找不到地方,所以四点多就出发了,路上还算顺利,车停到大剧院停车场时才四点四十多。停车后自己又在周围转了半天,方圆不到三里的一个地方,竟然能迷路,到不到自己停车的地方了,真是路盲!幸好去了早了些,转了半天才终于找回来了,真可谓好事多磨。

5点50的时候,我和奥师进了后台,老师开始化妆,勒头、涂底色、勾眉~~~~等等,自己一直旁边看着,这也算一次学习吧,学戏总得学会化妆。后来听老师说没带杯子,我又出去为老师买了半天杯子,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卖杯子的,只买到了一杯热腾腾的绿茶。等我回来时,老师也已扮好,孙昌老师正在给奥师戴毡帽。刚才在剧场时,我曾问奥师,孙老师会来吗?奥师说不太清楚,我想可能奥师怕天气寒冷,就不想麻烦孙老师了吧,没有想到孙昌老师还是来了,亲自为自己的弟子把场。看着师徒二人在一起的那感人的画面,自己很是羡慕,想为他们定格住这一面画,可惜相机不争气,快门坏了,只好作罢,全场也就只拍了奥师前面化妆的几张照片。

说实话,自己不喜欢看悲剧,爱看那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记的有一次,在新城看了阳泉晋剧院演的一出宫殿悲剧,最后是主角、配角、该死的、不该死的全都死了,看后心里很是不舒服,那种情绪延续了整整一天。可《清风亭》例外,虽说张元秀夫妇最后也都含恨而去,撞柱而亡,但剧中两位老人所表现的那种无私的爱,超越进空,颇为感人,况且最后不孝子张继保也遭到应有的报应,惨遭雷劈,甚是解气。这也是我经常给儿子讲的一个故事,当我有时责骂孩子不孝顺时,孩子委屈地说,爸爸,我才不是张继保呢!《清风亭》是孙派艺术非常典型的一出代表作,十分精彩,看后让人回味无穷,简列三点,以期日后回味。

一、表演细腻、真挚。

孙派艺术的创立者孙昌先生的很懂得扬长避短这一道理,不和女须生在高音上争高低,而是从塑造人物出发,在表演上下功夫,表演上讲究细腻、真挚,尤其是此剧张元秀一角,恰发其分的把一个善良的老人刻画的栩栩如生。整出戏没有太繁重的唱段,好像没有一段平板,多是一些简洁的二性、流水等,但主角的地位丝毫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细腻、真挚的表演而把观众的目光全部集中自己身上。奥新平老师作为孙昌的得意门生,深得其中三昧。

奥师一出场便先声夺人,担豆腐挑的一个精彩的亮相,赢得了满堂彩,把大家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这卖豆腐的老人身上,随着其后的捡子、交子、盼子、认子等剧情的推移,观众不由得随着他一起喜悦、悲伤,以至最后的绝望。尤其是第三场交子那一场,奥师表演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当张元秀听到继保的亲生母亲周氏细说原委之后,才知道这也苦藤上结出的苦瓜,一对对的苦,最后老人将心比心,为了这位可忴的妇人,也为了儿子更好的发展,把是去还是留的决定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继保。当张元秀听说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要留开他们,随着亲娘上京城时,大叫一声,一跃而起,一个屁股墩,顿时把张元秀的那个无奈、悲痛的心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丝毫没有卖弄技艺是之嫌。

男演男,女演女这种模式,有个最大的好处的就是其表演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清风亭》自己看的最多的版本是河南豫剧名家李树建先生主演的《清风亭上》,此剧也几乎囊括了戏曲界所有的大奖。自己喜欢此剧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真挚,无论是声腔还是表演。往往在欣赏此剧时,仿佛自己就是张元秀,不由的便与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不能自我,几乎是看一次哭一次。虽然戏曲讲究的是一种虚拟美,但这种真实的这种表演与戏曲的这种虚拟美是没有任何冲突的。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晋剧的男演员,在调门还有没完全解决好之前,是很难在刻画人物上有如此真实、自如的表演,看了奥师的戏,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一点,孙昌先生和他的弟子奥新平做到了。

二、动作精炼、讲究。

晋剧舞台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创作了很经典的程式化动作,比如武忠先生《薛刚反朝》中“跑城”的一系列动作,郭彩萍先生《调寇》中寇准收到潘妃礼单时,进退两难的表现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小宴》中吕布戏貂蝉的一系列程式动作,都非常经典,几近法则,凡学此剧,必定遵守,大师们创作的这些经典动作,丝毫不亚于国粹京剧。自己一年来,所学习、接触的多是老生,不过还是感觉,还是咱们晋剧老生总体来讲,比京剧老生相比,在动作还是缺乏人家的那种精炼、讲究。甚至一些专业的演员,乃至个别的名家们,也感觉在动作上甚不讲究,零碎颇多,甚至是千人一面,颇有“一口香”之嫌。通过这次看奥师的《清风亭》,我又一次领悟到了孙派艺术的魅力:动作精炼、讲究。

第一场,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拣到张继保时,两人都想抱着,谁也想多抱会,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两人用豆腐担子把孩子一起抬着,此处有很一段很精彩的动作:两位演员抬着担子,一摇一摆地舞蹈着,张元秀还不时地望望躺在挑子里的孩子,其中为表现步履匆忙时,还用了“搓步”这一技法,效果极佳,充分表现了二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使画面充满了喜悦之感,与最后一场的悲剧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四场,当张元秀老两口听地保说他们的儿子得中状元时,欣喜若狂,两位老人相扶相搀着,一路小跑奔往清风亭。在此时,一生一旦也有一组精彩的动作,两人表演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非常彩精,同样也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还有最后一场,当张元秀看到贺氏撞柱而亡时,跌跌撞撞扑向老伴,此时用了戏曲的一个“吊毛”技巧,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元秀的那种急切、痛苦的心态,以及最后张元秀撞柱而亡时用的“僵尸”技巧,同样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奥新平老师是武生出身,这些技巧对他来讲,不是问题,但能运用得的不温不火,巧到好处,并且如此的细腻传神,这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现在武戏的流失,也已成为戏曲舞台上一个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在微信看了一篇文章,题目《京剧从此无武戏?》,虽说题目吓人,但文章的内容却颇有些道理,的确如此,武戏我们很难在舞台看到的了。京剧尚且如此,我们晋剧又何能幸免?但如果一些文戏中,那必要的技巧化动作都不要了,那可真是败家子,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全丢了。程砚秋先生在《锁麟囊》中,创造了一系列的经典动作,如上楼、三让椅等场次,几乎都有让人叫好的程式化动作。何谓经典?就是永不过时,逾久弥新、后人难以超越!前段时间在和戏友们讨论,我们晋剧的《走山》在表演时,十人九不同,他是8字,他是前后转圈,一人一种走法。也有戏友说这样不同的走法,百家争鸣,岂不更好?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我更相信,同样的情节,一定有其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程砚秋先生的《锁麟囊》,程派有了,其它派便不演了,因为他们知道,程先生的创造的这些动作,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齐白石善画虾,而其弟子李苦禅便不再画虾,而改画鹰。当别人问其为何不画虾时,李老谦虚地说,我老师已经把虾画到极致了!何用我再画?真希望晋剧舞台上,能多点像齐白石老人的“虾”一样,这些经典的程式化动作!奥师,加油!

三、整体简洁、明了。

孙派的《清风亭》,我总共看过孙昌先生三个版本的视频资料,第一个是与张丽萍老师合演的,这个版本类似于折子戏,只有认子一场;第二个是与阎雅铮老师合演的,我抄录《清风亭》剧本时用的便是这个版本;第三个是与尉淑珍老师合演的,这次奥师演的就是这第三个版本。个人感觉,第一个版本太简,可是是折子戏的缘故,只演了“认子”这一折,前面交代的不是太清楚;第二个版本太繁,前面有舞蹈演员的秧歌表演,总觉的营造这种喜悦的场面,应交给主演来表述。唯有这个版本,不简不繁,恰到好外,可谓简洁、明了。

此处的简洁,可分二点,一是指舞台的简洁,二是指戏曲结构的简洁。现在很多的新编戏,打破了原来传统的那种虚拟美,而是堆砌了太多“真实”的东西。一桌二椅去掉了,换成了生活中的红木家具;须生的胡子也不用传统的髯口了,而改成了话剧、越剧似的粘须子;服饰也不用传统的服饰了,而变成了影视剧中的服饰;背景也不用传统的画景了,而改用LED电子屏了。这些变化,看似热闹,但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讲,却未必是好事。外在的东西太多了,戏曲本身的东西便会减弱。不说其它的,一部戏,就要单用一副行头,一车舞美,只此一项,这部戏便很难推广,推广不了,何谈传承?奥师的这版《清风亭》,只用了两个背景,一个“清风亭”的亭子,另一个是张元秀老两口的那间破草屋,非常简洁,环境交待的一清二楚,减少了舞台上无谓的堆砌,反而使观众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演员身上。

其二是戏曲结构的简炼。此版的《清风亭》捡子、送子、盼子、认子,环环相扣,情节紧凑,人物关系简明扼要,故事讲述清楚到位。阎雅铮老旦版的《清风亭》,开场是舞蹈演员的秧歌表演,大幕也由舞蹈演员打开。稍加细想,便不难发现此处导演的良苦用心,想借此营造一种喜悦的气氛,以达到前“喜”而后“悲”艺术效果,用前面的喜悦来烘托最后一场的悲情,以此反差来形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除此之外,导演还运了一些新的手法,借用地保的几次出场、道白,来表述时间的流逝。此种导演手法,非常巧妙,记的看过王二庆先生的现代戏《生命的诺言—李鸿海》,其中孙昌先生饰演的老校长,也是几次出现,用道白来作一过渡,其手法也与此类似。一个导演对戏曲能有如此良苦的用心,值得敬佩,但个人更偏向于孙昌先生和尉淑珍老师的那个版本,也就是奥师这次所演的版本,削繁为简,不借助外在的“零碎”,单凭演员的表演来打动观众。除上述的两处变动之外,在送子那一场,还省去了丫鬟这一角色,这一场仅是张元秀、周氏、张继保等三人出场,仅通过周氏和张元秀的对白和唱段,剧情也能一目了然。此三处简洁,个人认为,是值得赞扬的,一个剧目要想流传下来,与其演出的成本、演员的配值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走山》、《忠保国》等这些戏,能成为票房演出最多的剧目,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是如此。《走山》一折,一生一旦便能开场,《忠保国》的三对面一红一黑、一个青衣便能开锣,所以我们戏曲还是简洁点的好。

最近在电视上看了天津中国京剧节的两场戏,一场是裴艳玲先生的《赵佗》,另一场是安平和傅希如的《春秋二胥》,京剧自己看不懂,只是挑些自己的喜欢的演员和剧目看,但这两出戏所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那种守望、致敬,自己是能感受到的。这两部戏不是大制作,但都是大手笔,这样的戏值得看!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反对铺张浪费,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一理念在戏曲行业的体现吧,排一次戏,制作一次舞美,购置一套行头,奖项一评,这些东西便束之高阁,弃于一边,这种浪费,真不如多给老百姓演几场惠民戏。

奥新平老师是1978年生人,属马,今年36岁,正是演员舞台上的黄金时期,今年是也正巧是他的本命年,希望奥师能发扬龙马精神,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为我们的晋剧舞台创作出更多的艺术形象来,也为我们的孙派艺术做出更多的努力!老师,加油!

奥新平晋剧《清风亭》

奥新平晋剧《清风亭》

奥新平晋剧《清风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