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召村办业余晋剧团,于1943年由村人杨玉枝发起,招聚郭秉池、郭田维、郭忠礼、“中曾名“上章召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8年复用今名。剧团创建于日本侵华残酷之秋,意在苦中求乐。初请精演唱通鼓板的“秀枝红”和当地名宿“抓心旦”许志林为师。囿于条件,只排了《采桑》《打雁》《杀狗》《走上》《九件衣》等小行头戏,后来受抗日运动影响自编自演了抗日时装剧《新杀江》《拜年》等,(群众称誉为新戏)。由于地处敌我双方“拉锯”地带,日寇时有骚扰,所以前台每演新戏,后台必有人化妆旧戏(传统戏)“听场”。消息树一倒即刻换戏。一出新戏有时要被《走山》《杀狗》等打断数次。此法从抗日战争一直沿袭至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后又陆续编演了《反阎》《离婚》《三打一》等以反抗阎锡山统治和提倡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时装剧,移植演出了《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同时排出《串龙珠》《高平关》《牧羊卷》《翠屏山》等传统戏,演出于解放区,有时乘虚到敌人据点附近村庄进行宣传。其时剧团演出人员达四十多人,内有郭秉池(须生)、郭凤桂(花脸)、郭忠礼(青衣)、郭田维(武生兼丑)、苏华堂(女)、杨春香(女)、等共产党员和好戏人才为中坚,白天劳动生产晚上习练排戏,排练演出均不计报酬,更有郭秉池、郭忠礼、郭田维等甚者自己贴出白面钱钞支付教师吃挣。
虽系业余剧团,但是班规严格,演员学戏唱戏也甚为认真吃苦。须生郭秉池为了唱好《九件衣.公堂》一场自在家中炕上端纸筋笸箩当纱帽练习“前爬后蹲”,忘情时几乎蹲死襁褓中的出生女儿。大花脸郭凤桂置妻子“亡故”而不顾,拉了身穿重孝的女儿(长大成为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衣兼老旦演员)上台演戏,一出《明公断》的包公唱完才回家了理丧事。诸如此类,作为轶事,至今尚在乡里广为流传。
解放以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剧团又先后请程志全、李会全、李锦萍(女,寿阳人,科班出身)为师。排出《国公图》《打銮驾》《斩单童》,《五女兴唐传》(1——6)《平黄龙》等传统戏,自排了王易风的《落网》、张思聪的《柳树坪》河南传来的《三世仇》《社长女儿》《会计姑娘》以及国内引起轰动的《江姐》《夺印》等现代戏;“文革”期间社会上派性四起但剧团仍能齐心协力坚持走乡串村公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时称样板戏。1979年秋(时已恢复传统戏)剧团短时期内赶排了《杨门女将》《忠烈千秋》《游西湖》等戏。带着这些剧目逢年过节,秋罢冬闲之时无偿演出于阳泉郊区、东盂县一带,成为当地业余剧团的佼佼者。
六十年来剧团坚持不懈,是因为有郭启梓、郭润月、郭尔鸿、等领导的者苦苦经营,其中以郭启梓最为热心,他挨门串户搞募捐,带领演员拾生铁、捡矾石换钱为剧团朴闹下一副戏箱。直至年过花甲,患“脑血栓”症病瘫在外乡舞台才含泪离开他三十五年为之呕心沥血的戏班子……
建国以来,剧团经历了老少四代,出出进进约三百余人,长期坚持下来的近百人中有造诣的演员择其要者(除上文提到者之外)如:郭盛年(须生)郭曙奇(三花脸)郭佳惠(青衣、老旦)郭鸾英(小旦、刀马花旦)、杨秀珍(小生,须生)杨满才(花脸)郭启建(老生,老旦)(后二者分别成为近年剧团办班的领导或骨干)。乐师中出色者有郭田生(鼓板)郭照清(音乐唱腔设计兼铙钹)郭秋成、郭六元(马锣)郭子斌(铙钹亦唱须生);郭贵昌、杨启银、张喜明、范春贵(均为在文场四大件儿中转一圈的乐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剧团走出去的尖子人才郭秀玲下海入盂县晋剧团应工青衣;通电工会武场谙服装的郭忠祥如阳泉市晋剧团(后称阳泉市晋剧院);郭俊卿曾为阳泉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阳泉市晋剧团党支部书记,编剧。力作有《喋血蕲州》《深宫恨》《杨门巾帼1——5》《牧羊卷1——2》《盂山情》(合作)《喋》剧荣获山西省首届剧本征文3等奖。《盂》剧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牧羊卷》成为剧院的看家戏、品牌剧目久演不衰。
注:上章召村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现有500余户,常住人口1700余。(林下笠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