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晋剧《〈傅山进京〉》读后

张斯直

新编历史晋剧《〈傅山进京〉》是由我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主演的一部反映我国清代学者,思想家傅山的剧作。该剧首次将名人傅山搬上舞台,这对我们打造优秀地方文化,弘扬戏曲艺术,无疑会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这只是从这出戏的大的方面上去看是这样,因为傅山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是山西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也许这出戏的策划者原本的目的也在这里。但我们就剧本而论,在读完该剧后,却发现该剧作者的思想底蕴很单纯,也很集中,那就是对一个平民来说,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而对于执政者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海纳百家的气度和胸怀,保证各种思潮健康发展。这样的观点贯穿全剧,这样的思维就是作者创作该剧的思维。下面我们不妨就针对该剧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该剧把时间放在公元1678年。这年,年仅25岁的清皇帝康熙其政权正面临严重威胁,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正在作乱,国家处在一片动荡之中,如何延揽人才,平息动乱,稳定社稷,是其当务之急。而作为全国的知名人士傅山,首当其冲在他的法眼内,属于延揽的主要对象。康熙延揽傅山只要成功,可使全国的好多名人归顺,这对稳定清朝极为有利,这是康熙乐意看到的。因此康熙征召傅山很大的原因是出于政治考虑。而对于傅山呢?他拒绝征召是出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该剧也就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随着剧情的发展,把傅山的这种人格和思想逐步展现给我们。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该剧共八场戏,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展示傅山的人格和思想的。我们现在就首先从正面看。

在该剧第一场中,河曲县令戴梦熊来找傅山是传达上司的命令,皇上要征召傅山入京。而傅山呢?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年老不愿征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骨子里他就对清朝不满,不愿应召,他愿意在清闲平静中度过晚年。可戴熊梦却说出他不去的苦衷:“不立即送先生入京,就要把晚生就地免职”。无奈的傅山此时不能再怪这个县令,但他对清朝愤怒的感情即刻喷出,他唱道:“召唤不成便加罪,对待士人甚蛮横。昔日屠城毁文教,如今尊儒岂是真?”虽经思想斗争,他为保县令前程最后还是去了,但他对清朝的这次征召却有着自己独立的认识,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不屈于皇权压力的思想和气质。事实上,清朝这次征召主要是从政治层面来考虑的,并非真的就是尊重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傅山说的也有道理。我们在看一下该剧第三场。当傅山与孙女傅莲苏进京后,在宛平城外迎接他的是康熙的重臣---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按理说傅山的面子也足够大了,可以说非傅山,康熙不会给这样的礼仪。当这高档次的隆重接待,并未能改变傅山的思想,他以有病为有不去应接。当冯溥提出要在自己的万柳园为傅山提供住宿时,傅山一口回绝,说就连山西会馆也不住,而愿意投宿圆觉寺,尽管那里一片荒凉。这样一个情节又是对傅山独立人格和思想一次刻画。但这种刻画并不会停止,在第五场中,作者借景抒情,让傅山的思想情感在飘飞的大雪中来一次彻底的真实的大暴露,诚如剧中所说是“一时物我皆两忘,野茫茫兮天苍苍!”一副傲骨,一种清白辽阔的境界,一种不与上层官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康熙假扮居士来到圆觉寺后,他便一眼看出,并斗胆与其谈论书法,在得知康熙喜欢董,赵的书法后,暗自认为皇上喜欢奴人,并假意以“认不得”康熙为名,在康熙面前谈出自己的见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就是市井贱夫也可平治天下。”这就是傅山的思想!这一民本思想的表露,正可突出傅山对皇权的蔑视。在回答康熙关于如何才能得到书法正脉的技巧时,傅山语意双关地以此为题,谈到其人格是宁拙不巧,宁丑不媚,如老汉走路,步步踏实,不左不右,不跳跃趋!这就是傅山的人格,做人要宁折不弯,铁骨铮铮!象青松,寒雪压来,愈发青翠!在第八场中,康熙要试他人品究竟有多高,骨头究竟有多硬时,众御林军高喊,让他伏阙谢恩。他却不谢。他的思想情感在又一个境界之中。见到午门,他已知道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他想起自己曾忠心保卫的明朝就这样轰然倒塌,灰飞烟灭,不禁眼泪潸潸。他从自己特有的思想角度,认为明朝不爱惜人才,视文士如猪犬,当庭杖责,正义不存。而视奴才为倚重,致使其江山灭亡。因此他对着康熙哭泣,得出明亡于奴而非亡于满的结论。该剧的主题进一步深化。这时,傅山与康熙的冲突也进入高潮,康熙要让傅山下跪谢恩,认为君王有旨谁敢不遵,他要保持帝王的威严;而傅山认为“帝王应以民为本,草民也有尊严,坚决不跪,即使面临生死,其特有的人格和思想也不丧失,其崇高的人品令人钦佩!其如松的气质令人赞赏!最后虽经众朝臣强压倒地,大学士冯溥急中生智说傅山已谢恩,但胸怀天下的康熙并未对傅山计较,反给他写一草字福,并赐凤阁蒲轮匾,让他颐养天年。傅山不能说不感动,但他实在年老,不能效魏征辅佐唐王,只得遗憾回乡,采薇写诗,安度晚年。他刚直的性格也因康熙的大度和忍耐而变的平和。

我们现在再从反面看,剧作者是怎样来展示傅山的人格和思想的。当然这里的反面是指与傅山冲突的另一方康熙。那么,康熙是怎样看待傅山的呢?除去第一场康熙没有直接出面,只是下令地方强制征召傅山外,在第二场他便直接对傅山的才华生出赞美之情,认为是“晋唐以来第一家”,须把他招入京华,又说傅山“特立独行”,在诗中暗恋明朝,不可舍其归乡。从康熙的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得知傅山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而在第三场我们从大学士冯溥的口中,也不难看出傅山的一些思想。当傅山不入宫给太皇太后看病时,冯溥是这样说的:“青主呀,你一向主张爱无差等,人无贵贱,治病救人怎能分新旧!”这里的“爱无差等,人无贵贱”就是傅山的思想。在第五场中,傅山与康熙论画。康熙认为他是烈马,驯服他需要耐心。他称傅山‘烈马”,说明傅山性格刚烈;而他在后面与傅山探讨民君关系方面,他承认傅山虽“古稀老人,一芥草民”,但却竟能“出语竟然,石破天惊”,这正是傅山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又一次体现。在第六场戏中,康熙更承认傅山性格孤标,但学识渊博,有胆有识,不必考试,就直接授予他内阁中书之职。这是康熙对傅山学识和人品的再次肯定,也是傅山思想和性格的又一次展示。在最后一场戏中,康熙认为傅山恃才孤傲,全不念君王尊严。所有这些又一次体现了傅山刚烈的性格,铮铮的铁骨,以及他一贯所坚持的民本思想。

该剧取名《〈傅山进京〉》,显然傅山是该剧的主人公。剧作家通过县令督催,君臣暗议,学士迎迓,奇药医病,雪中论画,授受官职,梦忆贤妻,君臣相和等一系列故事和情节,对傅山的人格和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和较精准的描写和刻画,令我们仿佛走进当时那样的情境,因此说该剧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总之,傅山这个形象的确是我们山西近几年来戏剧舞台上不可多的艺术形象之一,相信,由于长久以来山西人爱戴傅山,再加之在该戏中主人公傅山被刻画的如此之好,就是该剧下乡演出,也一定会受到山西老百性的欢迎和反响。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忻府区政府秘书处;电话:3819847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