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界有两位艺名叫“麒麟童”的艺员,一位是周信芳,另一位是王荣山。前者鼎鼎大名无须赘述,后者虽不广闻于世,却在行内有口皆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京剧百科全书》载:“王荣山(1890~1942)京剧教师。曾为老生演员。幼时曾用名麒麟童,成年后以本名行于世。”
王荣山比周信芳大5岁,上海人,童伶早慧,他以“麒麟童”闻名于申城诸剧场(当时叫茶园)的时间比周信芳早。他的老师邵寄舟和谭鑫培同为孙春恒的徒弟。周信芳在《怎样理解和学习谭派》一文中说“谭鑫培学的是冯润祥、孙春恒,见的是程长庚、王九龄诸前辈……”当年王荣山在北京一次堂会戏上,戏码《空城计》居然排在汪桂芬之前、谭鑫培之后。谭鑫培注意到了这位头角峥嵘的青年人,经过询问,得知他的师傅是邵寄舟,就对王荣山说:“那是我师弟,你有不会的来问我。”王荣山曾经在俞菊笙的福寿班担任大轴老生,在中和园和尚小云合演大轴《四盘山》(即《四郎探母》)。王荣山的配角戏也备受推崇,曾经陪谭鑫培演《失街亭》的王平,陪杨小楼《金沙滩》演杨继业,陪陈德霖《战蒲关》里演王霸。1910年代中后期,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票房叫春阳友会,余叔岩也经常来此“借台演戏”,而这个票房聘请的辅导排戏的教师就是王荣山。在此期间王荣山与余叔岩结伴练功,由裘桂仙(裘盛戎的父亲)操琴为他们吊嗓子。
我所了解的王荣山先生的事迹,多来自于吾师刘曾复先生。先生是王荣山入室弟子,于中学时代就跟着王荣山学戏练功。王荣山和余叔岩年龄相仿,艺术观点相同,惺惺相惜。余叔岩经常请王荣山代他教自己的弟子,如张伯驹所学的一些戏,实际上是王荣山教的。193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王荣山和高庆奎、马连良等一起被聘为老生教师。1931年余叔岩、梅兰芳成立国剧学会,特聘王荣山担任教员。王荣山先生好读书,除了小说、诗词之外还重视戏曲论著,曾经手抄过一本清代黄旛绰所著的《梨园原》,这是一本讲解昆曲唱念身段的理论和技艺的专著,他经常告诫学生:要想真懂,就得读这本高人写的“真东西”。王荣山到了北方后,周信芳在上海开始袭用“麒麟童”的艺名,而且越来越红。于是王荣山逐渐用本名唱戏,不过仍有许多内行和观众喜欢叫他“北方麒麟童”。
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拜读3月2日文汇报“文艺百家”专版载文《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来历》后,觉得作者找来的史料,或有混淆上述两个麒麟童之误。作者指出“周信芳从1907年起用‘麒麟童’一说,是难以站住脚的”,然后引用《申报》1906年所载的演出信息,所得的结论:“‘麒麟童’艺名周信芳1906年在春仙茶园演出时就用了”。可是这些信息所载的大批正梁老生戏,不像是于1895年出生、当时11岁的周信芳所演,而更应该相信是当时已经17岁的王荣山所能胜任。诚然周信芳七岁就能够登台了,可是他童伶时期主要是演娃娃生,后来才陆续演一些武戏和老生戏。他在杭嘉湖草台班流动至12岁,即1907年进入上海,次年就去北京带艺入喜连成科班。这一年他在上海演红的是武生戏《翠屏山》。周信芳比较集中地演一些正梁老生戏,应该是在1910年代中叶于北京观摩并痴迷谭鑫培之后,不大可能在1906年。我在这里向作者提出商榷,欢迎反批评和指正。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来历》文中还有一个张冠李戴处。作者引用1912年7月7日《申报》署名文章的原文是:“在评‘二本金钱豹’时再说:‘麒麟童’之寇准,……”原来《金钱豹》说的是唐僧取经途中降妖伏魔故事,由两位武生分饰金钱豹和孙悟空,该剧没有宋朝的寇准什么事。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