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青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房屋,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空气分外的宁静。这里是苏州古城区。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走到深处,坐落着苏州昆剧院。8月5日上午,三下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苏州昆曲本土发展现状调研服务队来到这里,对国家一级演员,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柳梦梅饰演者俞玖林进行采访。 在俞玖林助理的引导者下,队员来到俞玖林办公室,一个黑色公文包在会议前桌椅子上,俞玖林已经提前到来。办公室窗明几净,除了书桌书架,再无其它装饰。调研队伍七人坐定,怀着略忐忑的心情,等待着戏迷口中的“男神”。

白色T恤,牛仔短裤,俞玖林从门口进来。满脸笑容的和队员打招呼。一副白边眼镜,白净清爽的脸,此刻台下的俞玖林是一个阳光帅气的邻家小哥。那双在舞台上流光溢彩的眼眸,这时只是含着柔和的光。 和舞台上光彩熠熠,一张口,一举手,一个眼神都摄人魂魄全不同。所有曾在他身上活灵活现的人物:柳梦梅、潘必正、张生、徐继祖等等,统统都退下了。此刻,他在戏外,他是俞玖林。眼前的他,是如此的悠悠地淡淡地,坦坦然然,温润谦逊,十分亲切。整个采访过程他和队员聊他的学艺,表演和观众,说起来他的表情就开始灵动,到畅快处,不禁眉飞色舞。他的嗓音极富磁性和弹力,听来分外悦耳。

六岁缘定昆曲 戏校的青涩时光

1994年,16岁的俞玖林上初三。当时苏州评弹学校来校招生,教导主任叫对文艺感兴趣的同学去面试。“当时只有16岁没有想这么多,没有考虑能不能选上,没有想过选上了要以昆曲为职业,就是一种缘分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面试时唱了一首张学友的《情网》,俞玖林的音色和气质被老师选中。从此与昆曲结缘。 选中后俞玖林进入苏州评弹学校,开始了4年的戏校生活。刚进戏校的俞玖林,还是对未来懵懵懂懂。“一开始他们说要练基本功,我连基本功是什么,练功,就感觉不像学习的感觉”。昆曲是什么?未来要怎么走?这些对于16岁的俞玖林,都是懵懂的,“当时就是按部就班的感觉,既来之则安之”。 慢慢的在后来的度曲课上,跟着老师学唱曲,兴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回忆四年戏校生活,队员问最难忘的是什么?此刻的俞玖林笑说,那已经快20年了,随后带着回味深长的表情,陷入回忆,“其实那四年我都记得蛮牢的,要说最难忘的我觉得是一幕幕的,练功房大家一起练功时汗流浃背的情景,文化教室里一起上晚自习学文化课的情景,真的很有趣”。 那个年龄的戏校孩子,都有一种很强的出风头的表演欲望。“大家都想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展现出来,相互比拼,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种强烈的表演欲望,俞玖林说,让他在表演和训练上进步更快。

三百场牡丹亭 舞台上的成熟蜕变

苏州评弹学校毕业后,1998年俞玖林进入苏州昆剧院。当时的昆曲,还处于比较艰苦的环境。政府扶持力度小,关注的人少,昆曲的处境非常清冷,俞玖林经历了昆曲的这个从衰微到复兴的过程。“当时我们剧团演出,一出戏演员20个人,一个两百人的剧场,观众也只有十几个人。观众的年龄都很大,基本都是老面孔。每次来看戏基本是这些老面孔。”

新世纪,入选首批世界非遗,昆曲迎来了转机。俞玖林,也和牡丹亭这个名字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02年12月,白先勇在香港中文大学做《昆曲中的男欢女爱》讲座,当时他希望有演员能来做《牡丹亭》的现场示范,俞玖林被主办方选中。当白先勇看到扮相后的俞玖林时,一眼中认定这是他心目中的柳梦梅。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上演,之后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国内外巡演近300场。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昆曲热。这三百场,是俞玖林昆曲舞台上的一个成熟蜕变过程。 “十几年来牡丹亭的国内外巡演,在对人物和表演上的理解,会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而不断变化。” 谈起牡丹亭,俞玖林语速明显加快,眉梢上扬,配合着手势。咂一口淡茶,俞玖林讲起自己在近三百场牡丹亭巡演中的成熟蜕变。“第一阶段,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想着经历了一年的魔鬼训练,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把这当做一个领导和老师给的任务去完成。” “到了第二阶段,大概是牡丹亭的前100场,那时候每演一场,汪世渝和张继青老师都会跟着。给我讲唱得好和不好的地方,抠细节,讲人物心理。”那时候,每演一场,晚上俞玖林都会失眠。“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回放当天的表演,想自己哪里表演的好,哪里出了问题。”这时的俞玖林,在舞台表演上,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对角色琢磨,对表演推敲,在传承老师的基础上,对戏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 近三百场牡丹亭的国内外巡演,“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在全球掀起一股昆曲热。俞玖林也成了一位“明星”。当红的俞玖林,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声音评价。“那时的观众分两批。一批是疯狂的粉丝,对我的一切评价都是好的。另一批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我的表演有不同的看法。”俞玖林说,那时的自己追求完美,想被所有的戏迷都喜欢。而面对一些批评的声音,俞玖林说“那时候太在乎别人,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面对一些批评,有时候甚至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俞玖林说,“那时我自己也在文章中写,压力来自于外界,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快满四十的俞玖林,说现在的自己处在第四个阶段。“不断的生活和舞台上的经历,现在的自己变得通透了,不再在乎外界评价。”从《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到现在的《白罗衫》,从巾生到小官生,俞玖林不断在舞台表演上突破磨炼自己,观众见证了俞玖林在舞台上的变化。“‘艺海无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我想去做的就是不断去丰厚自己,把自己的小生行当不断演好。将来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传下去。” 一周年纪念日 工作室的不懈传承 2016年8月3日,俞玖林工作室在俞玖林的老家昆山巴城成立。成立工作室,是俞玖林昆曲生涯的转折点,从职业变为事业。 “昆曲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我如果能为昆曲的宣传推广做点什么事情,是非常愿意的做的。”工作室现在运营的内容有“大美昆曲”系列讲座、示范表演、演员分享会、石牌“小昆班”教学。“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人们来了解昆曲,交流昆曲。” 一年来,工作室举办了包括汪世渝、岳美缇、柯军、单雯等在内的昆曲讲座和分享会,由于场地的有限,工作室的运营也玩起了互联网直播,七八次在线观看达几十万人。 “我从16岁开始接触昆曲,不知道为什么是缘分。现在我知道了自己是在做昆曲,是事业。白先勇老师一直跟我说的对昆曲要有传承的使命感,我现在慢慢懂了。把我自己能做的事,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昆曲。工作室现在规模很小,但我会一直做下去。” 从“传”字辈、“继”字辈到今天的俞玖林,一代代昆曲人为昆曲的传承弘扬做着不懈的努力。“从俞玖林身上,我看到了昆曲鲜活的生命力。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看戏,开始关注昆曲,悠悠六百年的昆曲将代代传下去,焕发勃勃生机。”队员吴霰说。(文:朱志远 图:徐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