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接受快报记者专访,称对昆曲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昆剧界,“北昆”作为其中的一个艺术流派,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豪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谈到“北昆”,就不得不说到“国宝级”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嗓音条件的上佳,让他的尚派戏一向被赞具有“尚和玉的功架,杨小楼的嗓子”,堪称一绝。戏迷更赞誉其为舞台上的“盖世英雄”。

一声石破天惊的“啊嘿”,慑住了上千名的观众,剧场中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清脆的打击乐引出了气宇轩昂的豹子头林冲,立体形象的出现,使观众从惊呆中醒了过来,随着林冲的一个威武亮相,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段媒体的描述让侯少奎饰演的《林冲夜奔》经典场景跃然纸上,并让人回味悠长。

确实,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侯老主演的《单刀会》《千里送京娘》《麒麟阁》《倒铜旗》《闹昆场》等等剧目,在行内外无不受到好评。今年,76岁的他又与其他昆曲艺术家一起,将阔别舞台53年的昆曲《五人义》再现舞台。近日,快报记者打通了侯老家的电话,听其讲述了他与昆曲的故事。现代快报记者 刘磊

入行 出身戏曲世家,却到16岁才学昆曲

查阅资料,有关侯少奎的履历用时髦的词说,简直是“亮瞎了眼”。他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侯益才,著名昆剧演员。父亲侯永奎,京、昆剧表演艺术家,素有“活林冲”之称。女儿侯爽,著名昆曲演员、影视演员;二女儿侯小奎,舞蹈演员。

“我们家算是梨园世家,从事戏曲事业有四辈儿了。”说起自己的家学渊源,侯老言辞间颇为骄傲,“像我们家四代从事戏曲的,在整个文艺圈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虽然长辈都是昆曲大腕,但侯老真正走上昆曲艺术的道路,却是在他16岁那年。“因为我们家族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行当,大家看到名家名角在台上的风光,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辛酸。而这一点,爷爷、父亲他们都是深有体会。所以他们一直不赞同我学戏曲。”侯老告诉记者,在16岁前,他一直在学校读书,当时喜欢绘画、书法的他,还想报考美院,将来成为美术家。

“但我最终还是学了昆曲。”侯老告诉记者,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但是又顺理成章。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前夕,全国却找不到多少学习昆曲的人。于是当时北方昆曲代表团的负责人金紫光跟侯老的父亲说起接班人的事,就让侯少奎去试了试嗓子。结果,金紫光听了很高兴,马上动员侯永奎,说这样的嗓子不唱戏可惜了。

“父亲最终同意了,但因为我当时16岁了,没有从小练过基本功,父亲有许多担忧,问我行不行。我说试试吧。但父亲告诫我,要是学习昆曲,就不能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就说行,心里想着不就是多吃点苦吗。”

于是,在这个机缘下,侯少奎走上了昆曲艺术的道路。

荣耀 曾为毛主席演出昆曲,获赞“后继有人”

可以说,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就注定了侯少奎的成功。侯老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的是,自己在长安大剧院第一次正式演出,演的是《倒铜旗》。“当时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也来了。演出结束后,马先生就对他说:‘你演得很好,嗓子也好,扮相像你爸爸,脚底下好,这出戏挖掘出来了,跟老师学得好,后继有人了。’”

自此之后,侯少奎练习得更加刻苦。虽然这中间也有过许多曲折,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而且,让侯老终身难忘的是,他还得到过毛主席的夸奖。侯少奎表示,其父侯永奎被誉为“艺兼京昆的大武生”,曾数度为毛主席和国外嘉宾表演《林冲夜奔》,而自己也有过为毛主席表演的经历。“那是1975年的深秋,上级通知我,毛主席点名要看我父亲演的昆曲《林冲夜奔》,因当时我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要我来演,用录像机录下后,送给主席看。当时主席的病也已经很重。后来听莫宣导演说主席看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后继有人’。”

这些夸奖,足见侯少奎对父亲技艺的传承,而且在这些传承中,他也融入了不少自己的特色,《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义侠记》《四平山》《铁笼山》《艳阳楼》等剧都成为经典。因为这些剧中,侯少奎塑造了林冲、关公等一个又一个经典英雄,所以戏迷誉其为舞台上的“盖世英雄”。

传承

看到昆曲的希望

年轻人爱上昆曲

虽然继承了父亲侯派武生的精髓,但是侯老却表示:“父亲走的时候,把他身上三分之二还多的戏带走了,我只继承了不到三分之一。”言辞间有颇多的遗憾,而虽然女儿侯爽也曾在昆曲舞台上熠熠发光,但现在也告别了舞台。“到孙子这一辈就没有人学昆曲了。但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我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全国各地,条件都不错。我会的戏,只要学生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一直教到我不能动为止。”

侯老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越发替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感到欣喜,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它。“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表演讲课,我的许多戏迷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不仅有这些年轻的观众,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昆曲事业,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成绩,让人对昆曲充满信心。”

虽然信心满满,但是侯老也有自己的担忧,因为有许多传统剧目,都多年没有登台了,很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像《五人义》,从1961年后,就没有人演过。今年我就和72岁高龄的王德林一起,把它排了出来。如果这时候再不把它捡起来,恐怕真的要丢了。”正是这样的心态,侯少奎透露,现在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把自己的一些表演录下来,“录了很多了,哪怕现在不能搬上舞台,最起码还能留存下来。”

传统剧目的传承,侯老相当上心,而对于昆曲的创新,他也是相当支持。“我从来不反对创新和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能离开了传统的根。”侯少奎表示,他与父亲,父亲与他的师父表演的《单刀会》都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没有脱离艺术的本身,让人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侯派武生。这就是传承与发展的完美融合。“包括新编的剧目等,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一定要搞出好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