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尚方式演绎传统的“清音会”近年来几乎已经成了东艺的一块“时尚招牌”——突破传统艺术原有的表演空间,用时尚的剧场、另类的表达,令当代人迅速与传统“联通”。评弹名家周红、京剧名角王珮瑜,都曾在这里引爆过票房。今春,上海昆剧团的“熊猫级”昆曲名家张静娴本着“传统艺术应该要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加入了这个“先锋”行列,4月26日、27日两天,“娴情偶记——张静娴水磨情缘清音会”将以新颖的微剧场样式,在东方艺术中心重现张静娴56年的昆曲人生。原本26日一场的演出迅速卖空,主办方决定27日加场,依旧火爆。

全息,解码张静娴的艺术人生

入门伊始,张静娴就未曾停下过对昆曲的钻研,她不仅天赋佳嗓,对音乐的敏感和领悟亦高,启蒙时期从“传字辈”老师那里初学昆曲声腔,后历时几年跟随俞振飞大师“开小灶”精钻细磨,在常年不断的演出中尝试积累,对昆曲唱腔别有心得与造诣。

她的唱,极致讲究规范与细腻,曲尽其妙,用声音传递出昆曲这种“殿堂级”剧种的典雅高贵气质;同时,她善于用声音表现各种人物,从闺阁千金到宫廷贵妇,从中国才女到麦克白夫人,无一不能用声音传神。张静娴最为人称道的演唱功力,将在这场“清音会”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玉簪记》、《长生殿》、《血手记》、《司马相如》、《班昭》、《占花魁》、《铁冠图》、《墙头马上》 等在张静娴艺术人生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剧目都将有经典唱段呈现。

“娴情偶记”摒弃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张静娴全程不带妆,而是以现代装束与观众见面,用四折《牡丹亭》的经典折子来串起整个演出,因此除了唱,张静娴可能还会有话剧表演——当下的她和每个人生阶段的“自己”(由专门演员扮演)在舞台上对话。包括演唱的方式,也会突破昆曲的传统方式,导演表示演出前会不断研发各种伴奏方式,不乏一鼓一笛的组合,甚至会让张静娴“跨界”。

多媒体、情境扮演(由专门演员演绎人生不同阶段的张静娴)、代表曲目相结合的“清音会”,将带着观众全息解码张静娴的艺术人生。

探索,排练场就是一个实验室

张静娴说,本来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创新和玩时尚应该都是年轻人的事情,但是80后导演余鳗文的提议给了自己触动,“我发现她说得对,传统艺术应该要活在当下,这样的创意演出,哪怕不是很成熟的表达,也没有关系,尝试本身是必要的,应该勇敢去做。再不做,等到没有力气做了就会后悔了。整个排练场就像一个实验室,我也很好奇最后开演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方式。”

其实,在张静娴的从艺路上,她一直在为昆曲“突围”做各种尝试:“文革结束昆团成立,我当时32岁上有老下有小,但还是决定回来。可惜,昆曲第二春的日子很短,很快各种艺术样式都进来了,流行歌曲啊四喇叭啊,那时候还有人说‘也许只有昆曲灭亡了你们这些人才能重新开始’,可以说昆曲立刻就进入艰难期了,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期间张静娴做了很多创新和坚持,比如用昆曲演出《麦克白》在国外获得巨大成功,但在国内却反响一般,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演出中会首次披露给观众)。20年前当时有人说‘现在是商品社会,但只有你们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地址)是一片净土’,这话听着心里开心,但是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原创《班昭》的时候,我自己去跑票人家不了解难免会遭到冷遇,我当时就跟自己说一定要‘摒牢’!不光是我,我们团都是这样,现在回过头去看,坚持还是值得的。现在当然比当年好一点,但从付出和回报来说,还是会觉得对这一行不太公平,但我们不发牢骚,希望会越来越好。”张静娴昆曲人生的起起落落里,也折射出上海的城市发展变迁。通过这场演出,观众能够领略到的除了一个昆曲闺门旦传奇的从艺之路,还有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助演阵容也十分“豪华”,张静娴的师兄师姐也是舞台搭档蔡正仁、岳美缇将登台,古琴大师龚一则将与她合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演出还准备了两个“彩蛋”:张静娴将首唱《慈悲愿》; 而演出末尾,将有一阕40后传统戏曲艺术家与90后现代音乐人的跨界对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