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杭州南宋御街上出现了第一家以看戏、餐饮相结合的小堂观演式昆曲馆——御乐堂,在原翁隆盛茶号旧址内取一楼做昆曲小场,单场至多容纳66位观众,平均票价高达800元的经营方式,一时间引来众多争论。
半年之后,在御乐堂内每周定时上演的体验版《牡丹亭》已顺利演出70场,他们的演出团队接受了港台文化名人,法国、意大利驻华领事的检阅,还将体验版《牡丹亭》带到湖州、北京等地进行巡演,让更多人体验昆曲在小场所演出带来的不同魅力。它隐隐成了杭州的又一个文化地标,在文化圈子里,自己或带着朋友去那里看一场昆曲,已经成为必须之行。
而在明年2月,御乐堂《牡丹亭》即将远赴海外,去意大利开辟新的战场。
与时下许多演出项目,自己掏钱去国外包场“镀金”不同,这一次的海外演出,是民营企业带着文化推广和经济收益两方面的考量走出去的。意大利方面为迎接御乐堂体验版《牡丹亭》,花大价钱租下多个城市的古迹场所,对方认为,这么美的东西,必须要到有历史厚重感的地方去演,才能激发其东方的美丽神韵。
邀请函发了两遍
赴海外源自一次平常的观摩
此次远赴意大利的契机,其实源自一次平常的周末演出。
“当时,意大利中小企业联盟主席吉利在杭州,他在友人的推荐下来我们这里,买了票进场看戏,看过之后极为欢喜,当下就找到我们的管理人员,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他一定要把《牡丹亭》推荐到意大利去。其实那次演出,我们并没有在接待时对他有特殊关照,甚至他主动找来时,我们都觉得有些错愕。”御乐堂总经理戴志清回忆。
几个月之后,一封邀请函摆在御乐堂面前——邀请他们在今年12月,去意大利的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做巡回演出,按演出时间来看,正逢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和元旦假期,是跨年演出。
御乐堂有些犯难——这个时间段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正是演出高峰期,而且团体出国的审批时间也不够,于是准备婉拒。意大利方面很有诚意,马上又发来第二封邀请函,将演出时间推迟到2015年的2月底,并很关切地询问:这样审批时间总够了吧。
“对方的态度很真诚,我们觉得还是值得去一趟的,目前审批已经到最后阶段了,基本上这个事儿可以成行。”戴志清接受采访时透露道。
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美学
在娱乐方式丰富到爆炸的现今,几乎所有中国传统剧种都在走向困顿——唱戏的没戏可唱,听戏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大多不愿花钱买票。而在记者前后多次走访御乐堂发现,去那里看昆曲的观众,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40岁这个区间,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意外,没想到昆曲可以这么美!
“‘百戏之祖’,被中国顶尖文人整整打磨了600年的戏种,怎么可能不美?”戴志清颇引以为傲。
御乐堂的经营理念,是还原几百年前中国古人的看戏、听戏场景,真正发掘传统戏种的厚重美感。
“古人看戏,那叫‘审贼’,小堂演戏离这么近,你声音有没有发颤,戏服是不是干净,一眼就能看穿。这其中还有个故事:在御乐堂版《牡丹亭》首次登台之前,演出团队带来的戏服全是旧的,白色衣领上茶渍、汗渍、黄斑遍布。演员们说不要紧,上台灯光一打,完全看不出来。然而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任何的破绽以及服饰的瑕疵都显得那么刺眼。在御乐堂的坚持下,所有戏服、道具都换成全新的。
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传统戏曲,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磨出来的,所以旧艺人会对戏服道具珍若生命,会对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
钱要赚,活儿更得好
《牡丹亭》回国后还得继续改
开张半年多,打着昆曲牌号的御乐堂,反而在中式餐饮方面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口碑网的手机APP客户端上,这家新店的人气指数,已经冲进杭州餐饮店的前二十。
御乐堂总经理告诉记者,如果纯从赚钱出发,完全可以把三楼的昆曲舞台改回餐饮区,这样做,每天晚餐高峰期也不会有这么多食客在一楼门口排号吹风了。不过,御乐堂想追求一种比较格调的赚钱方式——宁愿少赚点,把昆曲演好点,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美,但求开心就好。
另外,在常规演出时,御乐堂也会针对学生推出一批特价票,如浙大、中国美院、传媒学院等当地院校,都有学生购票前来观演,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传统戏曲推广到更年轻的人群当中,让戏迷的传承得以延续,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来观看过的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的观众口碑都是一致的好。
在御乐堂版《牡丹亭》首演前,为把原本55回的《牡丹亭》压缩到90分钟体验版,包括汪世瑜、林谷芳、赖声川、白燕升、林为林在内的各路名家改了十几遍,而在演出团队归国之后,这出戏还要继续改。
“初步计划,在演满100场后,会进行一些调整,可能会尝试‘小班’演出,也可能会安排名家群星版,总之,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前提下,要把我们这个版的《牡丹亭》越改越好看。”戴志清说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