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400多年前的《牡丹亭》,至今仍是艺术家们钟爱的剧本,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段落当属“游园惊梦”。它被不断改编成昆曲、京剧、越剧,还有电影、电视剧、话剧、芭蕾舞剧等,艺术样式层出不穷,令观众津津乐道。然而,当古典娴静的传统老戏,在舞台上融合现代音乐和街舞等多种元素,将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由兵圣传媒策划、出品的“新国戏”《惊梦》,就是这样一个流行混搭传统的跨界创制项目。用策划方的话来说,创造“新国戏”旨在提升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过,让昆曲混搭嘻哈,自然也会引起不小的争议。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进剧场,又怎知《惊梦》如许?

  穿越四百年的爱恋悬疑剧场揭开真面目

  上海新光影艺苑,始建于1930年,曾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的首映影院而载入史册。田汉、夏衍、黄佐临、于伶、舒适、张爱玲等戏剧大家都曾是剧院的演出“常客”,戏剧大师卓别林也曾在此观看了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演出。如今,新光影艺院已变身上海首家悬疑小剧场,常年推出推理剧、悬疑剧。2015年新年的冬日,跨界新剧《惊梦》选择在这里全国首演,无疑给该剧蒙抹上了一抹神秘色彩。

  《惊梦》,源自昆曲《牡丹亭》的著名段落《游园惊梦》,它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述说了一段距今四百年的男女爱情故事。在历朝历代的戏曲中,虽然随着时代而改编过数次,但其中对爱情的执著从未改变。

  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念着文言雅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而在《惊梦》中,一个女声唱道:“姹紫嫣红,你唱如故。我站在断井颓垣,四周环顾……你梦见梅卿柳卿,长叹光阴虚度。我冲开无边黑暗,见一个真的自己我。迷恋光的变幻,就这样穿越……”同样的“姹紫嫣红”、“断井颓垣”,却是一曲联结古今、转瞬隔世的流行音乐。

  是杜丽娘穿越到现代,还是现代女子穿越回明朝?由兵圣传媒策划、出品的《惊梦》,在编剧、导演、演员的齐心合作下,延续“世俗与真情”的主题,将故事背景搬到了现代,却能自由切换到古代。舞台上仅仅是“一桌二椅”的传统戏曲道具,演员们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昆曲唱腔,然而却又梦境般地融入爵士、Hip-hop、流行等多种西方音乐形式,甚至还有人跳着街舞。这些意料之外的混搭,却又好像挺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

  交错时空的“惊梦”女编剧提炼老戏精髓

  改编、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时,台湾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早已年过花甲。料想《惊梦》的编剧怎么也得是个70后,却没想到由一个90后新生代挑了大梁。

  王江,中国戏曲学院2012级戏剧影视文学在读生,一名目前正处于上升学习阶段的90后,致力于戏曲、话剧的创作和传播,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寻找中国话剧市场的新方向、新趋势。谈及创作过程时,王江并不否认受到了白先勇小说的影响,起先将时代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后考虑到当代的时间设定将带给观众更多的冲击与反思,遂将背景改换到当代社会。  故事讲述的是时尚女孩莉莉偶遇奋斗中的男青年刘孟维,两人暗生情愫,不料却遭到莉莉家人的反对。莉莉不愿屈从家人安排的婚姻生活,却又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她在梦里遇见了四百多年前的杜丽娘,深深为这位中国古代勇敢追爱的女人所感动。梦醒后,莉莉勇敢挣脱现实枷锁,与刘孟维走到一起。

  王江说,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虽然剧中时间不同,物是人非,但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情是可以折射到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有自由追逐爱情的权利。”

  只是,更加开放的现代人却往往无法直面心中的感情,被外界所困,尤其体现在物质方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面前,许多人都放弃了爱情,不再坚持,不再执著。王江认为,《惊梦》实际上是在探讨不同历史时空中人们对内心的审视、对爱情的憧憬以及批判现实的勇气。“该剧提炼出传统老戏中的精髓,并赋予它一种新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遇到的问题其实却是一样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情感的主题不会改变。”

  古今东西艺术碰撞用流行认知经典戏曲

  静下心来了解《惊梦》的主创团队,就会知道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其实都在探寻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出当代的光彩。本剧演员及导演均为专业戏曲演员,具有扎实的戏曲艺术功底。导演刘大可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在排练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一个科班京剧演员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解读,使改编既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又具有国际兼容能力。音乐总监张萌萌曾为京剧武丑演员,在本剧音乐创作过程中,他表现出极具深厚的传统艺术基础与宽阔的音乐视野。视觉总监孙初作为一名先锋设计师,在舞台设计上大胆沿袭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保留独特的传统美学精神。

  制作人兼监制李伊曼介绍说:“《惊梦》是融合了昆曲艺术与街舞艺术的形体剧,保留原剧中杜丽娘的角色及其原汁原味的昆曲表现形式,并融入爵士、hip-hop、流行等多种西方音乐形式,是传统的中国昆曲艺术与纯粹的西方经典音乐的碰撞,旨在探索两者对撞交流的无限可能。”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借用戏曲元素就已初见端倪,本世纪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中西结合”的作品,如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陶?的《Susan说》,王力宏的《在梅边》等。至于《惊梦》的主题曲,则不仅是昆曲与流行音乐的拼接混搭,而是更注重戏曲本体,是流行的昆曲演绎,形成流行与传统的一次跨界文化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惊梦》主题曲中的两位昆曲念白即是本剧中的男女主演,女生曹艾雯是一名专业昆曲演员,男生殷继元则是京剧丑行演员。在谈到昆曲艺术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时,他们表示,改动不大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而改动太大,就不是昆曲了。不管再怎么创新,还是应该追求戏曲最本真的意蕴。

  跨界改编引争议“新国戏”挑战国际舞台

  虽说进入悬疑剧场目睹《惊梦》真容的人数有限,但该剧在互联网上已引起不少话题。有人说,博采众长,跨界改编,赋予了昆曲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从而营造了别样的美学意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有人说,戏曲融入流行音乐并不稀奇,昆曲艺术家张军也唱过“水磨新调”,但若在杜丽娘身旁大跳爵士和街舞,就显得完全不搭调,跨界改编是否用力过猛?更有老戏迷直言,昆曲唱段太少,水平不过尔尔,形式喧宾夺主,故事莫名其妙,看到一半就忍不住退场。

  而据策划方兵圣传媒表示,《惊梦》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该剧还将应邀赴美国、台湾地区演出,期望这部音乐形体剧在国际舞台上博得更多美誉。此外,秉承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宗旨,策划方还雄心勃勃地打算将各种传统戏剧以全新的模式搬上舞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范的“新国戏”。

  用策划方的话来说,创造“新国戏”旨在提升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原创力,提升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他们打算取材百部中国戏曲老戏,对故事脉络、人物关系、表现形式进行当代化的跨界创作,引入其他地域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全球化的价值取向、运营标准制作而成。

  业内人士指出,要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国际舞台,语言和文化是两大障碍,改编成音乐形体剧,恰好可以打破这两者的局限性。因为形体剧强调肢体表现,用身体讲故事,用音乐、舞蹈表达情感,有些剧整剧没有台词,道具也少,却通过肢体语言和较少的唱段,把剧情推向高潮。不过,音乐形体剧在国内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对观众的观看习惯也是一种挑战,更不用说融入京昆了。或许,时间能证明,“新国戏”之路是否真的走对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