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戏曲的开场有“跳加官”“跳八仙”“跳魁星”“跳财神”“跳灵宫”等一系列以“跳”为名的吉祥剧。既同以“跳”为名,表演上必有相同特点,且来自于相同的传统。

齐如山《国剧身段谱·论足》谓:“加官步:姿式两足大往外撇,步要小而慢,身体要稍为摇摆,落足时稍用力。”尹树民《从戏子拜庙说起》:“‘白面孔’的步法是由内侧向外分开,他手握朝笏,也是随着脚步由内向外摆动,这种表演同秧歌倒有点相似。”可见“加官”走八字步,落脚时有踏足动作。又,据《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昆曲的加官走的是“鹤步”“碰脚鹤步”。鹤步是:“上身微扑,头常颠动,双手扶着角带,略带蹲步,走八字步。”“加官”走的也是八字步。“碰脚”则先上一脚,另一脚跟上,脚尖碰着前脚的后跟。“鹤步”除了走八字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脚立。吉林民间舞蹈有“鹤舞”,鹤步的站姿就是单脚立:“上身前俯。目视下方,左腿直膝站立,右腿勾脚‘前吸腿’,称左“单脚立’。对称舞姿为右‘单脚立’。”

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及孟称舜《二胥记》第三出有“跳加官”表演,所以至迟在明崇祯年间已经有“跳加官”。吴梅村《鸳湖曲》有:“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鸲鹆”句,清人王芝祥解云:“即谓跳加官。加官面具,粉白如雪,故云‘雪面’。

‘加官’乃俗称,参军则典雅。‘加官’者,假官也,后人谐其声,以谀颂富贵人耳。”魏晋已有鸲鹆舞,《晋书·谢尚传》有载:唐代诗人多处提到此舞,且多与《鹧鸪》曲并提,故《鸲鹆》应是一种鸟舞,其舞姿当是一种踏舞。北宋“五花爨弄”、元杂剧舞《鹧鸪》打散,跳加官也有踏足动作。吴梅村以“舞鸲鹆”形容“跳加官”,表明两者的舞姿有相似的地方。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跳财神”的基本步法为:“双脚成大八字,双膝弯屈半蹲,一步一跳。”“跳魁星”亦走大八字步,微蹲,“点斗”的大八字步单脚立。“五鬼闹判”中判官的站姿是单脚立,基本步法:左右脚向前迈一步,另一脚上至前脚旁,脚尖点地,膝稍屈。走的就是“碰脚”。“钟馗戏蝠”,钟馗的站姿是大八字步半蹲或正步半蹲,走男“花梆步”,一脚前一脚后,前低后高,肩膀跟着一高一低,双膝往外撇微屈。民间舞蹈中的判舞跟戏曲中的情况一致。昆曲《牡丹亭》“花判”中的胡判官所走“鬼步”:“侧身摇头,一脚低,一脚高,步伐既轻,常打蹲坐,双手舞动,全身摇摆,象征蝴蝶翩跹舞姿。”所以,从民间舞蹈以及戏曲材料来看,各“跳”舞的步法基本相同:走八字步,微蹲,有单脚立动作,或碰脚。

这些以“跳”概称的仪式性舞蹈在民间傩仪里也能看到,如跳灶王、跳钟馗、跳乌龟、跳跳等,它们的步法都来源于巫步。根据文献记载,某些鸟步具有巫术功能。如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大雨前常屈一脚起舞。《孔子家语·辩政》:“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儿有屈其一脚,振迅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商羊步就是求雨的巫步。戏曲中保留了商羊步,就是“单脚跳”,齐如山《国剧身段谱》“论足”有:“商羊步:原名单脚蹦,一脚平抬,用一足蹦而行之。”民间舞蹈“钟魁戏蝠”中引蝠者拿着一根长竿,竿头一只蝙蝠,引蝠时一脚平抬,另一脚蹦着往前走,就是商羊步。《吕氏春秋·尸子》曰:“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碰脚”指两脚走路不能互相跨越,一脚往前迈,另一脚并上去,后脚刚好碰着前脚根,这正是“步不相过”的步法,是禹步的一个原则。 从以上材料来看,“跳”的步法最早可以追寻到禹步和商羊步,可谓源远流长了。(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倪彩霞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