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的曲词从门里传出,就在那条走廊里飘着,于是,不断有人停在门口,往里张望。
里面是一个与华美无关的舞台,台上的演出者也没有戏服浓妆,声音就从那里传来——有些陌生,似乎又有些魔力。
不奇怪,算起来,这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声音。当这种声音在钱江新城新式的建筑里响起时,自然有了点现实亦魔幻的味道。
这声音的名字,叫昆曲,现在已经不陌生。可这样的形式,在杭州,已有很多年未见。这叫做曲会,曲家们,年轻的和年老的,有名的和陌生的,就在这里交流着各自对那些古老的曲调和唱词的理解。
第一届杭州端午昆曲曲会,是杭州图书馆音乐分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系列活动的主题是“总有一种声音打动你”。为什么这次会选择昆曲?“我们这里每天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不做一个平台,向更多的人推广昆曲。”
杭州大华昆曲社是这次活动的合作者。这是个民间的昆曲社,算起来,刚好10岁。发起人俞妙兰说,现在这个社团已经聚集了100多名爱好者,“其中有很多年轻人”。与杭州图书馆音乐分馆合作这次活动,就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昆曲。
4日、5日两天的曲会,加起来一共唱了十多个小时,大多数时候,都找不到靠前的位置——不断有人被吸引进来,听上一会。
昆曲这两年渐渐流行,可曲会并不多,出名的只有苏州的虎丘曲会,那已成昆曲界的大事之一。所以,这次杭州曲会,从全国各地来了十几家民间昆曲社,比如上海昆曲研习社这样历史悠久的老社团。
在曲会上,遇到了87岁的甘纹轩,她说的故事都与昆曲有关。甘家是南京著名富商,她的父亲却以票友闻名,所以,她从小就听着昆曲长大,启蒙的老师也就是昆曲名家。这是那时候的江南时尚:大户人家雅集宴饮,昆曲就在那唱着,“裙裾莲步,曲笛幽咽,暗香迫近眼眉,水袖能触到你的鼻尖。”
还遇到了77岁的包世芙,她的父亲包传铎当年是浙江昆苏剧团的演员,剧团新排了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的时候她也跟着,“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小剧种”,那时候受欢迎的情况她都记得。其实,在杭州,昆曲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往事以外,也有了新故事。年轻时候的甘纹轩,在复旦大学读书,是个爱跳舞甚于唱昆曲的摩登女郎。现在,她看到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唱起了昆曲,“和我那时候比,喜欢多了”;浙江昆剧团解散后,包世芙把昆曲放下了接近10年。这两年,又慢慢拾起来,“是因为有很多人想学昆曲的身段”。
参加这次曲会的,中年人和年轻人占了大多数。可这还只是个开始呢。很可能,不久之后,杭州图书馆的音乐分馆里会多出一个昆曲教室,让想学昆曲的人都能方便找到地方学,“学的人多了,这种声音的生命力就更强”。昆曲对观众的文化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音乐馆还打算办些与昆曲相关的名家讲座,让有兴趣的人多些学习的机会。
又一个中年男子停在了门口,旁边的人对他说:“进去听吧。”他摇摇头,就站在那里,听完了一支曲目。也许他并不知道这支曲目里唱的故事,也不知道这种声音背后的历史,可他还会听到这种声音。(记者 桂斌)
(摘自 《杭州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