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剧团、剧目创演都要靠政府扶持的昆剧市场,有一个商业演出品牌独树一帜,用7年时间创下精品口碑。一大批忠实拥趸能够对暗号般地诵读出含有品牌名的诗句:“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剪”,出自《桃花扇》的这一名句,赋予了品牌纯正的昆曲气质。

昆剧如何实现纯市场运作?市场如何参与到“出人、出戏”的剧团建设中去?传统艺术如何创造具有清晰辨识度的现代品牌?“春风上巳天”提供了可贵的思路与启示。

产品思维,精品导向,市场运作

创立于2011年的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于2013年开始推出“春风上巳天”品牌演出,并进行了商标注册。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包括我国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小梅,石小梅的先生、著名编剧张弘,以及一位投资人兼日常运营负责人。眼下,以这个核心团队向外扩充,基本形成了囊括江苏昆剧界最好的编剧、表演、音乐、舞美在内,与江苏省昆剧院战略合作的固定创演团队。

在我国,昆剧院团都是“国有”身份,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先天的市场属性,使其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思维。“春风上巳天”每年底就通告未来一年的演出活动计划,迄今为止,共举办演出51场,讲座27场,制作发行CD 4张,蓝光高清DVD 4套,自主原创剧目14个,不低于20本折子戏的新创剧目《世说新语》系列从今年开始次序展开。

如何来看待这些数字?51场演出全部是商业演出,屡屡创下开票数日售罄的票房“春风现象”。目前全国八大昆团现存剧目约200多出,“春风”从品牌创建迄今可望累积近40个剧目,原创生产能力可观,尤其重要的是,“春风”剧目一直在舞台上滚动演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究其根本,是一以贯之的“产品思维”。什么是好的昆剧产品?“春风”认为,好的昆剧产品,必须表演精湛,传承正宗,风格清晰,美学地道,用他们的宣传语来说,就是让昆曲人自己说了算,让昆曲规律说了算。

和当下舞台主流相比,“春风”呈现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特别重视最能体现昆曲特色的折子戏体例;不滥用声光电,用黑背景、空舞台;突出采用昆剧传统“说戏人”体制。

从产品思维角度来说,当整个市场对某一潮流趋之若鹜时,“逆流而上”的差异化竞争容易成为与众不同的“清流”;当潮流使昆曲“化妆”过多、本来面目模糊不清,追根溯源、祭奉正宗容易在众声喧哗中站稳脚跟。

这样的产品思维,决定了“春风”的精品定位。围绕核心艺术家石小梅,他们先后激活了三台大戏:《桃花扇》、精华版《牡丹亭》《白罗衫》。 “春风上巳天”挂牌第一年,65岁的石小梅毫未衰退的艺术状态,使“春风”品质一锤定音,并不费力地在北京大学这一重要昆曲基地站稳脚跟。

“春风”每年的剧目策划,都扣准质量这一核心,打破剧团内部排剧时的各种照顾平衡因素,以市场方式,选择最强剧目、最强阵容,这使得同一剧目在“春风”体系中演出,都会呈现最佳风貌。

剧目运作精细化。开票讲究节奏、票图划分有序、视觉策划夺目、宣传轮轮不同、讲座引导观剧、主创观众面谈等等一条龙操作,全方位、最大化吸引到有效观众,并与观众建立起长久深入的互动,培养出一批“春风”追剧者。在这样的流程中,“春风”将演出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对自己的观众群有准确的描画。

审美高度,文化深度,格局广度

“春风上巳天”LOGO右下角还有一枚印章“南昆风度”,同样是经过注册的版权商标。

传统戏曲行业版权意识薄弱,演出品牌、风格品牌都是新鲜事物。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开始运作演出与活动后,就着手建立自己的辨识度。如果说脱胎于石小梅代表作《桃花扇》的“春风上巳天”传递欣欣向荣、泰然祥和之感,“南昆风度”的提炼则是基于对江苏省昆剧院表演风格的总结,这是省昆区别于其他昆团的独特风格,也是昆剧史上首次被提炼注册的表演风格。

南昆风度大致可以表述为,以中国南京为根据地的江苏省昆剧院所秉持的艺术风格,细腻雅致、含蓄内敛、从容大气,其核心是以表演艺术为主,彰显“一桌二椅”简约、诗意、空灵的美学理念。

春风上巳天+南昆风度的舞台美学中,一大特征就是黑底幕和空舞台,这并非传统舞台特点,更像是传统镜框式舞台加现代黑匣子剧场的合体。这样的变化符合当代简约主义美学潮流,年轻观众接受度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舞台,正是为了聚焦演员的表演,放大表演的细腻,这些都是南昆风度的精华所在。

事实上,黑底幕和空舞台并非真正没有舞美。“春风”对黑底幕之黑,有严苛的要求,对空舞台上的灯光也有独特处理。比如现在的舞台多采用电脑灯,但“春风”认为电脑灯并不适合戏曲妆,他们坚持采用传统灯,由于安装调试不便,每到一个剧场,需花几倍的时间装台。而这样的幕后工作,这样的舞台光线,一般观众根本感觉不到。

因此,“春风”演出的演员在台上美观度提升,特别出片子,宣传推送好,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特别愿意分享。这些润物无声的品质感、宣传效果,日积月累成“春风”高级、精致、大气的口碑。

在他们看来,一台演出,被观众看到了显眼抢戏的舞美、灯光、导演、作曲、策划,就是失败,将这一切熔于一炉服务于表演,观众只觉得戏好,才是成功。

如果说舞美追求的“less is more”体现了“春风”的审美高度,剧目策划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高度。

“春风”演出有着明显的持续感、延续性,创意巧妙。比如经典剧目《桃花扇》,他们策划出“一戏两看”的形式,第一天演全本,重在讲故事,第二天演串折,聚焦不同行当的表演魅力,2017年在全国巡演,一路火爆,成为当年的现象级演出。《桃花扇》剧目有优势,他们提炼出“晚明”概念,在2018年跨年时,将《桃花扇》与《铁冠图》打包成“秣陵重到——晚明折子戏专场”演出,竟然使这两场大悲剧在新年满座。

2019年,“春风”启动了《世说新语》折子戏创排。相中《世说新语》,也是符合“春风”一贯的文化气质,将串联起三国、竹林七贤等多条剧目脉络。

在当代故事的昆曲表达尚未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时,“春风”的新创剧目不搞表面文章,不博眼球,从《红楼梦》到《二胥记·哭秦》《春江花月夜·乘月》《世说新语》,都是依托传统经典文本进行现代表述,在昆剧新经典方面积攒了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线路,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深耕剧团,出人出戏,共同成长

和很多演出公司不同的是,“春风”不是一个只做末端演出的公司。在“春风”的策划里,短期的、不能持续的、风格气质不统一、内在文化路线割裂的拼盘演出,从来不做。他们选择了与审美方向一致的江苏省昆剧院深度合作,并且从末端逐渐延伸到前道,对剧本创作、剧目排练、唱腔订谱、音乐设计、舞美设计、音响调控、现场录像、后期剪辑等与演出有关的所有环节亲力亲为,与剧团、艺术家共成长,一起出人、出戏。

舞台艺术是现场性的,每一次都珍贵。“春风”对记录与整理极其重视,在现场录制方面不惜投入,先后推出了《桃花扇》《白罗衫》《新春大反串》《牡丹亭》四套蓝光大碟。

石小梅罕见地保持着朝气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出新剧目。她与著名青年编剧罗周合作《二胥记·哭秦》,丰富小生剧目储备中的曲牌维度,挑战了高难度的 “九转”曲牌。《铁冠图·观图》是恢复挖掘的失传老戏,挑战俊扮大官生,深度、力度俱强。《春江花月夜·乘月》将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长诗入昆曲,充分彰显石小梅的唱功……这些剧目都成为了表演艺术的高标杆,在观众中口口相传。

着眼于昆曲的长远发展,“春风”注重人才的梯队培养。在《桃花扇》的挖掘整理中,3台新编折子戏《侦戏》《寄扇》《逢舟》成为省昆三位中青年演员各自的新代表作,诞生数年间,反复上演。

2019年启动的《世说新语》工程,老艺术家全部退后做“绿叶”,省昆第四代骨干演员几乎一人一折主角戏,可以想见,全部排出后,省昆青年演员的整体剧目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在与江苏省昆的长期合作中,虽然是纯商业品牌,但“春风上巳天”以深厚的文化情怀、戏曲良心为昆曲服务,给予艺术家最大的尊重,始终秉持“让昆曲人做主”,构建了市场与剧团共生共建共繁荣的优质生态。(王晓映 高利平)

(摘自 《新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