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浙江永嘉昆剧团等国内七大昆剧院团京城上演七版《牡丹亭》;蔡正仁、张继青等十余位老一辈南北名家同演大师版《牡丹亭》;昆曲故乡苏州迎来青春版《牡丹亭》10周年,这九版《牡丹亭》合力为今年的戏曲界添上了一把旺火。

可以说,这九版《牡丹亭》在众人眼前呈现出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台上既有昆曲大家年逾古稀但技艺精湛如昔,也有昆曲新人把这水磨腔调唱得软糯绵延,中国当前的昆曲演员几乎悉数登场。这一系列的演出,从规模、艺术水准到社会影响力,都可被视作当代昆曲传承的标志性事件。

应是自昆曲入选首批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牡丹亭》在公众文化视野中的曝光度猛增,有人将其与半世纪前有“一出戏挽救了一个剧种”之称的昆曲《十五贯》相比拟。不过,《牡丹亭》之外呢?昆曲艺术家柯军曾撰文给出如下数据:“在明清鼎盛时期,昆曲有折子戏近3000折。衰落后的同治年间,苏州四大昆班上演剧目有140余种、800多出……现在,一线正当年的生旦,每人仅余几十出,青年演员身上的戏已递减到个位数。传一代,少一半。”面对宝贵且处境堪忧的艺术资源,除了将《牡丹亭》这张昆曲名片擦拭得更加闪亮,挖掘、再造与新创同样不可偏废。

2014年,“弘扬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文化界乃至举国上下的共识,我们有理由对昆曲的未来寄予期待。更加丰富多彩的剧目,也是这份期待的应有之义。牡丹花开虽称艳,万紫千红才是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