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戏缘

相约华盛顿

——美国亚洲研究会暨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年会侧记

阳春四月是美国首都华盛顿最美的季节。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吸引无数游客与市民走上街头。在波多马克河和华盛顿运河交汇的潮汐湖畔,灿烂的樱花像天上散落的簇簇云团,把岸边妆点得十分迷幻而艳丽。

20171121-1.jpg

樱花灿烂的阳春四月是华盛顿最美的季节

(摄于潮汐湖畔,背景建筑为杰弗逊纪念堂)

去年(2001)发生的“911事件”,给这座城市留下的阴影尚未消退。被恐怖分子飞机撞毁一角的五角大楼,还在搭架维修。使纽约世贸大楼毁于一旦的肇事飞机起飞的华盛顿达拉斯机场,依然如临大敌,“安检”工作滴水不漏。一回,我在那儿登机去波士顿,连旅行包里的一把小指甲剪,也被精细的安检警员查获没收了去。白宫、国会大厦等国家机要,一改往日向游人开放参观的惯例,仍处严肃的警戒之中,游人只能站在远处观望、徘徊。

20171121-4.jpg

我们游人只能站在白宫栏杆外观望、徘徊

然而,所有既定在这座城市进行的工作计划没有改变,城市秩序也像那静静昂立于云间的华盛顿纪念碑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在市中心马里阿托(Marriott)大饭店,正聚集起二千来名来自世界各地研究亚洲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饭店大堂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谈笑之声,四处迭起,充溢着同行间的友谊与温馨。

20171121-2.jpg

马里阿托饭店大堂熙熙攘攘,人满为患

美国亚洲研究会第54届年会,从4月4日起,将在这里隆重登场。作为年会前奏的亚洲图书馆年会、亚洲图书展、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2002年讨论会等相关活动,也在这里“搭班”提前举办。这是美国一年一度盛况空前的亚洲问题研究者们的聚会。往年参会人数,最多可达四五千人,今年由于“911事件”因素,令与会人数锐减,也有一二千人参加,依然够得上为当今世界同类学术活动参会人数之最。这一事实表明,亚洲问题确是当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

美国亚洲研究会成立已有半个多世纪,一年一卷四期的大型会刊,已出至第60卷、100多期。1938年,美国成立“东方研究会”,主要从事中东、阿拉伯地区及印度等国家的研究工作,之后扩展到中国、日本等远东地区。二战之后,中国成为亚洲研究问题的焦点之一。1947年成立了包括有多个地区分会组成的“美国亚洲研究会”(AAS),规模逐年扩大。现设有“中国和中亚协会”(CIAC)、“东北亚协会”(NEAC)、“南亚协会”(SAC)、“东南亚协会”(SEAC)等多个下属支会。每年春季,研究会在美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年会,如上届在洛杉矶,本届相约华盛顿,下届预定为纽约。年会会长兼总召集人,由举办城市或所在州的知名学者轮流担任。本届会长和召集人是华盛顿大学查尔斯•凯耶斯(Charles Keyes)教授。

“美国亚洲研究会”2002年年会分设数十个分会场,一共举行228场次主题讨论会,发表千余篇学术论文,研讨范围涉及亚洲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教育等各领域的方方面面问题。现仅以本人最为关注的CIAC涉及的中国文化、艺术及教育等方面的论文选题情况为主,作些介绍。

中国文史、艺术、新闻等学术问题,是CIAC的讨论重点。论文选题既有关于中国古代历史问题的反思,也有对中国近现代问题的审视。前者如(题目均据英文翻译,论文作者名从略):《夏商周断代工程:辩护和批评》、《元初的儒学推广:南方与北方的士大夫》、《牡丹能有多危险?<才子牡丹亭>与情爱的自然化》、《秘密花园:清代妇女弹词中的多重意义空间》、《从法律到小说:清朝小说对于犯罪与惩罚的叙事》、《来自遥远南方的声音:中国17世纪的岭南诗派》、《中国18世纪小说到底不同在何处?》等等;后者如:《媒体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新闻》、《别样的声音:抗战文学变异的模式》、《日本统治下的中国:汪精卫政权》、《每日的艺术供给:20世纪中国作家招牌及小说连载》、《摄影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并非中国制造:跨越时空的海外华人文学》、《文革博物馆:网络虚拟、文字或者建筑》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关联中国其它问题的有趣题目。诸如:《假冒案件与清中叶政治秩序》、《刁民与政权:从清朝到民国的违法与控制》、《对历史与国家的消费:主题公园在亚洲》、《中国现代城市的变化与记忆》、《“我们是老朋友”:中国与缅甸、朝鲜、巴基斯坦及泰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全球视野•局域舞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归国留学生》之类涉及中国历史、政治、教育、外交、法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选题。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本届年会开始有部分中国大陆单位的学者代表参加,他们提交了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和结果》、《从地理角度看中国北方边远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上作者均属中国科学院)、《互联网与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少数民族文字系统改革:对问题、政策与实践的评估》、《网络虚拟母亲:中国互联网上的抚养子女讨论》(以上作者均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鬼方”:商周时期陕北与山西的环境变化》、《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的分析》、《城乡对立与资助的中国义务教育制》(以上作者均属北京大学)、《南京市的城市现代化》(南京大学)、《长生不老金丹的象征意义》(厦门大学)、《妇女电话热线的性别角度》(北京枫叶妇女心理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表明谈论中国问题,最有发言资格的,莫过于中国人自己。

“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是北美地区研究中国文艺学术问题的专门学术组织,成立至今,也有数十年历史,在世界汉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它起着团结与组织海外从事中国说唱表演艺术研究同仁的作用。研究会以中国民族音乐、曲艺、戏曲等所谓“演唱文艺”作为研究对象。会刊名为《中国演唱艺术论集》,每年一集。会员除北美各国学者之外,还有一些中国港、台学者。“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讨论会通常是在亚洲年会举办期间“搭班”进行,本届讨论会提前亚洲年会开幕早一天举办;与会人员,亦即是参加亚洲年会的会员。

本届中国演唱文艺讨论会,分以下五个板块,依次进行:“昆曲与昆曲词典编纂”板块,由曾经参加昆曲词典编纂工作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美利坚大学两位台北留美学生分别介绍词典内容和编纂体会。“情感、认同与身份”板块,发表两篇学者论文:《我悲故我在:中国南方的女书》(台北“中央研究院”),介绍、研究中国南方流行的一种特殊说唱文本“女书”情况;《制造欢乐的氛围:山东快书的情绪感染》(俄亥俄州大学),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山东快书与饮食文化关系的研究命题。“舞台上文化的概念化”板块,亦发表两篇论文:《明清戏曲中的域外文化想象》(斯坦福大学),以《孤本元明杂剧》所收《下西洋》和清代女作家刘清韵《天凤引》二剧为例,探讨了明清戏曲作家笔下的“西洋文化”现象;《怎样将群众推上舞台:抗战时期话剧中的群体角色》(西门斯洛克学院),以陈白尘等话剧作家创作为依据,将研究视角投注中国抗战话剧舞台上群体形象的文化信号。“流失的文本”板块,原定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一位教授提出有关清代北京“百本张”曲本的研究论文,作者因故不能与会宣讲论文,临时改由密歇根大学一位香港研究生宣讲了她有关中国歌剧创作研究的论文。最后是“中国戏曲史特别报告”板块,邀请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做《<风月锦囊>与中国戏曲史学》专题演讲,介绍、讲解中国最早戏曲选本、现藏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圣劳伦佐皇家图书馆的海外孤本《风月(全家)锦囊》发现的重要价值及个人研究成果。

20171121-5.jpg

拙著《风月锦囊》笺校与考释(中华书局2000年版)

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开会期间,我有幸会晤了“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1892~1982)和“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1902-1987)这两位美国汉学家元老的后人。赵先生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鐄、李先生女儿李林德、公子李培德四位教授,都参加了研究会论文发表会。在听了我的专题演讲后,给以“真精彩”的赞许。赵、李两位女教授都是中国演唱文艺的行家,班门弄斧,谬承夸奖,我自感汗颜。

赵如兰是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在音乐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夫君卞学鐄是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宇航学系荣休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计算力学权威,杂交有限元学派创始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权威专家。夫妇学路迥异,却相濡以沫,携手同好,双方的任何学术活动,都常见他俩成双结对参加。李林德、李培德姐弟,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海华分校、罗格斯大学教授。李林德教授在大学任民族人类学教授,而对中国昆曲却有特殊的爱好和演唱专长,后被行家普遍称赞的大陆青春版《牡丹亭》的英语译文,就出自她之手。

讨论会期间,正值赵如兰教授八十华诞,与会代表特地在华盛顿“中国城”为她举办了庆贺晚宴,成为会间学者友谊和中国传统民族礼节交织的一段有趣插曲。大家在举杯庆贺赵如兰教授八秩华诞同时,交口称赞赵氏父女在海外为弘扬我中华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卞学鐄教授与赵如兰教授夫妇,衷心答谢大家的祝贺。

20171121-3.jpg

趁赵如兰教授八秩华诞之禧,与卞、赵伉俪教授合影留念

亚洲研究会年会同时也是美国亚洲学的人才交流会和书籍流通会。年会选择每年三四月间举办,还有另一层用意:这正是美国各大学物色、安排新学年教学人员的时刻,于是学校用人和个人择业问题,成了会间、会外经常谈论的重要话题。许多有关亚洲各学课程的教职及教员任离互动事宜,就借此集会之机,进行磋商、确定。各地出版、发售亚洲各学书籍的出版部门,也不失时机的利用年会召开,宣传、推销自己的出版物。如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等部门,都曾派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展销活动。

参加此次亚洲研究会暨北美中国说唱文艺研究会年会,给我的一个很深感受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跟世界接轨的路正越走越近。

(原载2002年7月19日《中国文化报》“环球文化周刊”,题、文曾被删改,现复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