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承办的“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活动,于5月18日至23日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来自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浙江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永嘉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和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昆曲博物馆等单位的80余位活跃在当今昆曲舞台上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9台历经数百年薪火传承的昆曲经典折子戏,以年轻的方式来传递古老的艺术。
这无疑是一次对当下中国昆曲青年后备人才的大检阅,也是一次洋溢着浓浓青春芬芳与生命激情,让青年优秀演员尽展才华的艺术盛会。它集中展现了中国昆曲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1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昆曲艺术界在剧目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果。
伫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总结10年传承发展之路,盛世昆曲,幽兰逢春香正浓。
2001年的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10年的昆曲非遗保护之路,为昆曲艺术带来一派盛世景象,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与思考。在10年后的2011年5月18日上午,当“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即将鸣锣开演之前,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昆曲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座谈会”率先在上海大剧院会议中心举行。
座谈会上,中青年演员代表谷好好、施夏明,院团长代表林为林,老艺术家代表蔡正仁,首先从各自不同角度,畅谈了昆曲列入世界非遗1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当代昆曲复兴繁荣,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作为新时期文明大国的再度崛起,昆剧工作者正是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期,要珍惜机遇,要以一种心怀敬畏的虔诚,尊重昆曲艺术的深厚传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承于先辈,传与后人,要以加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承担起振兴昆曲的历史重任。“既然我们选择了昆曲,并被昆曲所选择,那么珍惜机遇,继往开来,就是我们最大的抉择与幸福。”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在座谈会上发言时认为:在近代昆曲史上,有两个10年对昆曲十分重要。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10年,使濒临灭绝的昆曲得以起死回生,如果没有那10年的基础和后来的不断努力,也很难说就有申遗的成功。第二个10年,则是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后的10年,全国7个院团在这么短的10年中排演了这么多优秀灿烂的剧目,使全国昆曲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国之祥瑞。而在人才培养方面,3年一届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一代代昆曲精英的出现是最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国之祥瑞。昆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民族艺术最高的世界性认可,回过头来又是一种推动力和发展力,一切成绩的取得首先是党和政府对昆曲的重视和认可,因此申遗10年要与建党90周年联系起来看,应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勉励昆曲艺术工作者们在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更要有所作为,“昆曲是昆曲艺术家创造的,谁也不能代替你们去创造,展望未来10年,有作为才有未来,所以有待于更多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为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由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做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被誉为我国民族戏曲“幽兰”,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昆曲艺术作出“抢救、保护和扶持”的重要批示。从2005年起,文化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广大昆曲艺术工作者按照构筑科学的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体系的思路,认真实践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实施传承、创作、演出,昆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为昆曲艺术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0年,“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资助和扶持了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昆曲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分别在浙江、上海和苏州建立了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昆曲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并分别举办了五届编、导、音、舞美昆曲创作人员培训班和生、旦、武生、老生、净、丑各行当的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和五届中国昆曲论坛。积极推动全国7个昆曲院团进行常态性的昆曲进校园公益性、普及性演出,共计800余场,观众总人次达100余万,它不仅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舞台实践的机会,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欣赏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风采,并日益成为当今昆曲舞台演出和观众的主体。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先后资助了全国各昆曲院团赴美国、英国、希腊、荷兰、瑞士、瑞典、比利时、日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1个国家进行了近100场的演出,为近年来世界性“中国昆曲文化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仅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有效机制,而且有力推进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带动了海内外昆曲文化热的形成,在整体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推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目,培养一代又一代新的观众群体,更要造就一茬又一茬后浪推前浪的领军人物。当下,昆曲中青年优秀演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昆曲舞台的演出主体。
中国昆曲列为世界非遗的10年,正是保护、抢救、继承昆曲传统的10年,更是昆曲艺术再度复兴繁荣的10年。董伟希望全国广大昆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昆曲艺术的继承发展新的工作思路是:一是要慎重对待昆曲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通过进一步实施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对昆曲的本体艺术和核心价值有一个整体而准确的把握。二是要积极推动昆曲优秀剧目“走出去”战略,提升昆曲乃至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又要创作出具有当代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要遵循艺术人才独特的成才规律,继续加大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的培养,确保昆曲艺术后继有人。五是要继续鼓励全国各昆曲院团进一步开展“昆曲进校园活动”,在培育新一代观众群的同时,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喜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六是要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各界精英人才参与和投入,使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七是要加强艺术理论研究,争取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有识之士,为昆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和舞台实践,提供更为前瞻性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从而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对未来昆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产生积极的影响。八是加强对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要在认真总结国家昆曲保护工程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量,继续实施新的5年保护计划,力求在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取得成果的同时,逐渐形成常态性、实效性和规范化的国家昆曲保护机制,使昆曲这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以更为强劲的姿态,传承历史,走进现代,面向未来,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此次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昆曲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座谈会”,它既是对昆曲列入世界非遗10年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必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未来中国昆曲的传播、传承和发展走向形成更为有力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而也为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一代代昆剧新人茁壮成长,展现无限的希望与未来,昆剧舞台,百花争艳,青春花开别样红。
昆曲艺术作为一种靠一代代艺术家“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没有比众多青年演员精彩的舞台展现,更具有薪火传承的当代意义。而新中国昆曲60年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昆曲传人所构筑起的一个个优秀人才方阵,有一代一代昆剧艺术家数十年矢志于艺和对心中艺术理想的苦苦坚守,才使得今天的昆曲艺术园林姹紫嫣红,春色如许,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是在上海昆剧团中生代8位国家一级演员所演绎的一台经典折子戏中拉开帷幕。
就一个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艺术剧种而言,昆曲的表演艺术精髓主要是凝聚和保存在优秀的经典折子戏中。因此,对于优秀昆曲传统折子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海昆剧团的中青年艺术家,以他们成熟的表演技艺和个性化的艺术才华,先后上演了以老生唱功戏著称的《长生殿·弹词》,鲜见于舞台的昆净代表剧目《风云会·访谱》,明代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离魂》,昆剧大官生代表作的《长生殿·埋玉》和文武兼备、唱做并重的《昭君出塞》,演员们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生旦净末丑,行行有特色,舞台表演从容大气,显示了不俗的整体实力,从而也为整个展演活动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苏州昆剧院的年轻演员们则以他们活色生香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清风扑面的感受。无论是小丑、小花旦的《孽海记·下山》、《西厢记·佳期》、《钗钏记·相约》,还是正旦戏《白兔记·养子》、净行戏《宵光剑·闹庄》、巾生戏《占花魁·湖楼》、大官生戏《长生殿·小宴》,一招一式中规中距,总体给人的印象是具有江南昆曲的细腻规范之感。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成为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的一大亮点,整台演出由20来岁的小演员担纲挑大梁,他们演出的《连环记·问探》、《孽海记·思凡》、《青冢记·出塞》、《宝剑记·夜奔》、《天下乐·嫁妹》、《长生殿·闻铃》、《红楼梦·葬花》、《天罡阵》等,可谓是文武兼重、唱做俱佳、技艺超群,被观众称誉为“一台好戏,尽显北昆雄风”。浙江昆剧团一台全部由第五代传人“万字辈”青年演员主演折子戏,《连环记·试马》、《界牌关》演出了浙江武戏特色,《烂柯山·逼休》、《牡丹亭·游园惊梦·拾画叫画》、《风筝误·前亲》等,或旖丽柔婉,或谑不失雅,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而湖南昆剧团的《虎囊弹·山门》、《白兔记·诉猎》、《千忠戮·打车》、《千里送京娘》和永嘉昆剧团的《琵琶记·吃饭吃糠》、《钗钏记·相约相骂》《东窗事犯·疯僧扫秦》、《荆钗记·见娘》等,既有湘昆和永昆朴实本色,带有乡音、乡俗、乡趣、草根性的地域性风格,又有近年来向其他兄弟院团的学习传承的剧目,幽默生动、富有趣味的表演,同样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烂柯山·痴梦》和《紫钗记·折柳阳光》,特别是5位花旦演员的同台竞技,舞台表演清新艳丽,莺歌燕舞,为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下,看一个戏曲剧种是否兴盛繁荣,特别是像昆曲这样的古老剧种在当代是否花繁叶茂,这不仅仅是看专业的昆曲院团排了多少戏、演了多少戏,更重要的是看整个社会对昆曲所给予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上,全部由上海戏剧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出的昆曲经典折子戏《天下乐·嫁妹》、《牡丹亭·问路》、《玉簪记·偷诗》、《三战张月娥》等,虽是花蕾初绽,却是个个英姿勃发,青春逼人,让我们对昆曲的未来更有了一份美好的期待。而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陈平编剧、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厅堂版四幕昆曲《孤山梦》,给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出形式,代表着当今不同艺术领域的中国文化人对昆曲的另一种解读,具有了特殊的实践意义。中国昆曲博物馆在人们的印象中应是以展现珍贵昆曲文物及资料史料为主旨,但近些年来,他们不断尝试着将静态的昆曲文物展示与动态的舞台表演相结合。由馆中工作人员兼演员参演的折子戏《白罗衫·看状》亮相本次昆曲演出周,则让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概念得以完美延伸和呈现。而尤其有意义的是,有来自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校园版《牡丹亭》”的参演,也赋予了这届“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活动既具有古典特质、民族风尚,更具有了时代精神、时尚意味和广泛的社会性参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共同发起,计划第一分阶段用5年时间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展演制作、数字昆曲工程和昆曲艺术档案建设、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内容,力求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兴。“校园版《牡丹亭》”作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曲表演传承的重要创新内容,它通过在北京30多所高校的招募选拔,由昆曲名家亲身传授,旨在让当代青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直接感受,进一步走近昆曲、真正体味昆曲表演的精神与魅力。本次参演的“校园版《牡丹亭》”,剧中的全部角色,都是由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扮演。对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表演的本身,显然已远远超越了技艺的层面,正如剧中杜丽娘扮演者杨楠所言:“回想起来,昆曲工作坊和校园版《牡丹亭》真像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摇曳多姿,美轮美奂,却又那么真实。昆曲之美也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也许对昆曲和传统艺术来说,我们的身体力行正是一种最满怀诚挚和敬意的传承。”让青年学子品懂昆曲艺术之美,让优秀的民族艺术构筑起当代人坚守精神家园的共同意愿和价值,这也正是昆曲艺术生生不息和存活于当代最为重要的意义之一。
纳入点评机制,共同传承昆曲的经典品格,两代艺术家心语交流,努力追求艺术与人生的完美境界。
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文化环境的种种原因,当前确实存在昆曲艺术的舞台呈现与昆曲艺术经典品质之间的距离。如何让青年演员在表演上尽量去接近昆曲艺术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这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昆曲未来、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展演周”上,对青年演员的每一场展演,摒弃了以往的评奖机制,采用由昆曲老艺术家对每一位演员的表演进行面对面点评,而这种开创性的评点模式在全国昆曲会演中的成功运用,也成为了整个展演活动周的又一大热点。
或许昆曲艺术曾经历过太多的风雨、太多的危机了,所以在昆曲从业者中历来所具有的最优秀品质,即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整整7天的时间里,蔡正仁、汪世瑜、张继青、侯少奎等一批著名艺术家,他们一天看一到两台戏,每天上午对前一场演出的每一个演员、每一出戏进行面对面的点评。从人物、情感、表演、身段、唱念、行当风格把握到“对子戏”俩个人的配合、独脚戏如何与观众交流等等,既谈每个演员、每个戏的优点,但更多的是指出不足和今后应如何加以提高和改进。正是通过这种评点机制的引进,也让我们对当前昆曲青年艺术人才队伍的现状有了更为真实的感受。正如老艺术家们在评点会上所言:近年来,在政府和全国各昆剧院团的共同努力下,昆曲中青年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是明显的,现今的昆曲舞台上,年轻人挑大梁已成为主流。参加此次展演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如王芳、谷好好、龚隐雷、钱振荣、孔爱萍、徐云秀、沈昳丽、黎安、吴双、俞玖林、张媛媛、邵天帅、罗晨雪、单雯、毛文霞、由腾腾等,都已经是当今活跃于昆曲舞台的主要力量。作为昆曲从业者,我们深为昆曲的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青年人身上,学的戏还不多,看的戏则更少,功底、基础普遍较弱,特别在唱念上,昆曲最讲究唱念,所有载歌载舞的舞台身段表演,都是在唱念的规范之中,唱念不好,就会影响到表演的规范性,就会缺失昆曲应有的纯正和经典性。而对每一个戏用心打磨、精益求精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很多戏在表演上还显得粗糙,对剧情、人物、情感的理解以至外化身段动作表达的准确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现在青年演员舞台演出的机会还是太少,从这次展演的情况看,有些戏教的很规范,学的也很好,但在舞台演起来就觉得生涩和稚嫩。一个演员没有大量的舞台实践,就很难说是成熟,因为好戏、好角不仅仅是在练功房里练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舞台上演出来,希望各昆曲院团能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同样重要的问题是,要给年轻演员创造更多的学习观摩机会,有比较才知好与不足,看戏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积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应该成为今后昆曲汇演的一个硬性规定,说到底一切都是为年轻人好、为昆曲好。青年演员兴则昆曲兴,青年演员强则昆曲强。把新老艺术家面对面评点机制与舞台表演赛事的有机结合,老师们“不说客套话,只说真心话”的精彩点评,也让参加演出周的青年演员们深受启迪。这种点评形式的本身,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展演周”在5月24日上午的最后一场评点会之后平静落幕,它虽然没有以往颁奖大会时的繁花似锦、星光闪耀,但却让所有的中青年演员的舞台表演多了一份平常之心的从容,获得了一份大师们点评之后更为难得和真实的收获。或许这些中青年演员的表演还有待于不断进步,但在浸染青春和热情的7个日日夜夜,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昆曲的艺术的活力、生机和无边的美丽。昆曲青年,青年昆曲,青春与古老艺术生机互衬,唤起了我们对昆曲艺术无限未来的向往。年轻的生命终将成熟,终将以自己一冲高飞的生命姿态,以再铸盛世昆曲新的辉煌与梦想。
湖南省昆剧团雷玲、唐珲演出《千里送京娘》
浙江昆剧团程子明演出《界牌关》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倪徐浩、张莉演出《玉簪记·偷诗》
上海昆剧团吴双演出《风云会·访普》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孔爱萍演出《牡丹亭·寻梦》
中国戏曲学院顾卫英演出《牡丹亭·寻梦》
北方昆曲剧院张贝勒演出《长生殿·闻铃》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翁育贤演出《养子》
上海昆剧团谷好好演出《出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