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璀璨的瑰宝,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曾经那般辉煌,但近年来却濒临灭种,海内外许多有识之炎黄子孙对此极为关注。而随着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四地的火热,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昆曲的命运和前途。
本周,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公演,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令人欣喜的是,当前政府对昆曲的保护之重视前所未有,拨划5000万专款,自2005年至2009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不过这5000万专款会不会“打水漂”?昆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那些?该如何应对?就这些问题,记者先后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昆曲义工”白先勇、北大艺术系教授叶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前所长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等官员和专家。

当前昆曲面临的主要问题

◆昆曲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发韧,从明到清的200多年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但之后,昆曲每况愈下,到现在几近濒临消亡。那当前昆曲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前所长王安葵说,去年他参加了文化部调研小组的考察工作,发现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演员缺乏,昆曲的传承问题很大;另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是没有观众。他说,在郴州的湖南省昆剧团,去年曾被提议搬到长沙去。为啥呢?考虑长沙是省会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相对高点,可以多有点观众。但上海昆剧团处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也是缺乏观众,或者“有观众,没有市场”,因为通过到学校演出,确实多了些观众,但要卖票,观众就少。而昆曲不是博物馆艺术,只能通过舞台演出才能传承下去,这需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也认为,缺乏观众和昆曲传承不力是主要的问题。她说,昆曲天生就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但高雅的艺术也需要有观众,没有观众昆曲就难以发展。另外,昆曲是一种依靠口口相传、师传生授的方式得以传承的艺术,而现在我国只有“六个半”与昆曲相关的院团所,从业人员原本就不是很多,加上很多老艺人去世,很多传统剧目就丢失了。硕果仅存的那么几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他们走了,又要失传一批剧目。
而白先勇认为,当前昆曲除了观众和演员的问题外,还缺乏政府和各种基金的支持,缺少好的编剧人才和一批好的剧本,没有一套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他说,昆曲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推广市场,社会需要流行文化,也需要雅文化,二者并行不悖,肯定有市场,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成熟的运作机制,有优秀的编辑编出一批合适的剧本,这样可以不断排出更多的舞台戏,给观众更多选择。
综合而言,昆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缺乏观众;资金不足;剧目传承不力;编剧演员人才紧缺;可编排的好剧本少;市场运作无力。真是问题一箩筐,昆曲的保护、发展之路想见有多维艰!

5000万抢救昆曲 会不会“打水漂”?

◆针对昆曲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政府非常重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
据陈部长介绍,2004年,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陈至立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昆曲工作做出“抢救、保护和扶持”的重要批示。同年4月,陈至立主持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昆曲艺术保护工作。5月,文化部组成调研小组奔赴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昆曲院团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征求财政部、教育部、广电总局的意见后,起草并讨论和审定了对《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明确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以现有的昆曲院团为基础,以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骨干,以确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一定的经费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在今后五年内,建立3到4个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使其成为昆曲剧目创作中心,昆曲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昆曲艺术交流中心,昆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培育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扭转昆曲艺术目前的困境,使昆曲艺术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目前,该方案即将下发,而文化部也制定好了2005年昆曲工作要点。另外,根据方案涉及经费事宜,财政部已经拨划5000万专款,自2005年至2009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使昆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陈部长说,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必须花好这笔钱。我们不会发人头费,不会搞大锅饭或平均主义,而是要把钱花在项目上,实行项目补贴制,用这笔钱支持那些率先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院团,充分调动和发挥演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院团活力。不过,陈部长特别强调,当政府承担了保护责任,投入资金后,昆曲能否得以续承并发扬广大?这个不好说。政府只能是帮助昆曲恢复“造血功能”,而不能决定昆曲的命运。
政府投入的5000万,会不会就这样“打水漂”?
对这个问题,刘彦君认为,政府投入资金,是一件好事。但要使事情有良好的结果,还需要更多细致的、可操作性的计划,不能大而化之。
王安葵:我从网上看到过这种担心,也很理解,这涉及的是保护的有效或无效的问题。这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定各种规划时,要吸收更多人的意见,尽量使5000万的投入效用更大;另一方面,还是应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光靠这笔钱不一定就管用。
白先勇哈哈一笑:要是我能得到1000万的资助,我相信可以建立一套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并把《牡丹亭》带到全球巡演,使之像音乐剧《猫》、《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走向世界,长演不衰。这样一来,昆曲自然就可以留存。

发展昆曲,路在何方?

◆当前,大家对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已没有更多异议,只是在如何保护、发展上还处于探索和争议阶段。但受访专家都很认可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纽带把昆曲带入校园的努力。
刘彦君:日本的歌舞伎也曾面临同样的困境,日本的做法是,国家出资,把它作为民族的象征物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中国如果能象日本一样做,对昆曲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出路。不过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也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它实际是在给昆曲进行某种定位:青春版。其实昆曲节目以前也经常上演,但很少有定位。这样根据观众的群体划分,可以更加适应市场化的需求,确实可吸引观众,也有可能发展更多的观众。不过,要想让更多爱好昆曲的观众买票看戏,票价还应该降低,或者政府应该对票价进行补贴,让更多的观众享受昆曲。
王安葵:对昆曲的保护、发展问题,有人认为应以抢救为主,原汁原味的给以传承,但昆曲在各种艺术形态中,并非强势,那样做会很被动。而文化保护不应该是被动的保护,从长期来看,昆曲应该在创新和保护中发展。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进入校园,就是一种创新中保护并发展的好途径,我看到这两天媒体报道说,《牡丹亭》在北大是一票难求。但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应引起社会更多的重视。在社会营造一种喜欢昆曲的文化氛围,或者象在苏州那样,号召当地的领导班子带头看戏,这蛮符合中国的社会环境,昆曲确实可以尝试多向高层人士推荐,发展这批观众。
白先勇:昆曲要发展,当务之急有两块,一是培养青年观众,另一个是编出更多好的剧本。我当初创作青春版《牡丹亭》有两个初衷:发掘青年演员、培养青年观众。现在第一步已经开好头,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那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青年观众。没有青年观众,昆曲就没有希望。而青年中最重要的大学生群体,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相对较高,应该成为昆曲这种雅乐的支柱群体;另外,当今两岸四地的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因此,昆曲进校园是重中之重,青春版《牡丹亭》今年计划进入全国十所重点高校,在北大公演结束后,随后还要到北师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公演。希望通过该剧使大学生喜欢昆曲,亲近昆曲、传播昆曲。
北大艺术系教授叶朗:从各昆曲院团的经验看,加强昆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可能是抢救、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生的力量,举办昆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昆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观众。昆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昆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昆曲争取更多的观众。另外,从国际上看,保护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各国名校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大学对昆曲应该有更多的关注。
◆[结语]:政府对昆曲的保护如此重视,投入5000万专项资金,民间又有白先勇等“义工”在努力,加上媒体和社会的热切关注,昆曲面临的情势相较以前是难得的好。但昆曲的命运到底会如何?这还将有待于时间检验。

来源:人民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