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产生程序与以往各种荣誉称号一样,走的是由各单位申报、上级机关批准的程序。如此一来,就和以往各种官方荣誉一样,变成了以政治地位和知名度为标准,而非以艺人所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标准,评上的自然也就是名演员兼领导了,而非真正身怀绝活的老艺人,还在为传承昆曲做贡献的老师们也就名落孙山了。在这种官方程序之下,“传承”被挖空了内涵,失去了“传承”本身的含义,仅仅变成了一个荣誉的“空壳”。

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曾出现过,1962年时盛行“大拜师”活动,每个剧团都派年轻演员拜韩世昌、俞振飞等名家,报纸上也大肆宣传,看起来俨然是一片盛况,似乎这些老前辈们的艺术都自有后来人了。几十年过去了,除了留下一个名份,也没传承几出戏。在这种动员之下,真正的昆曲传承倒被遗忘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重的是地位和资历,而不是重艺术,那么“传承人”最后还能传承什么呢?

如果说官方的传承活动虽然不乏善意,但由于体制问题和程序问题,实际上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反而又一次证明了一句老话“昆曲在民间”。在北京的民间昆曲传承活动中,除了在各个曲社、校园课堂上的学曲唱曲活动外,自由互动的网络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近年来最典型的就是“豆瓣”网站上各种昆曲小组,而“豆瓣”上的昆曲小组上最近的热点就是“探寻北方昆弋”活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