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中国戏曲学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昆剧团承办的“鉴古融今•推陈出新——昆剧《景阳钟》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等方面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申城,为中国昆曲的传承传播,特别是如何将昆剧《景阳钟》这一精品剧目打造得更上层楼、如何更好地做好昆曲人才梯队建设、出人出戏等诸多话题献计献策各抒己见。

2014年5月18日,适逢中国昆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三周年纪念,又是昆曲老艺术家们从艺60周年纪念。在这样一个喜上加喜的时刻,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指导、业界和社会各方关心支持、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上海昆剧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在获得精品剧目资助、文华奖、昆剧节优秀剧目奖榜首等一系列荣誉的基础上,又获了“中国戏曲学会奖”。《景阳钟》的获奖,标志着上海昆剧团拥有了继《班昭》、《长生殿》之后的第三部获得中国戏曲艺术奖项“大满贯”的作品,这段佳话,已然载入史册。

在全国戏曲界,只有上海的两家院团曾经三度拿到“大满贯”,前有上海京剧院,今有上海昆剧团,这是属于上海戏曲界共同的荣耀和骄傲,同时也离不开无数台前幕后的心血与努力,奉献与付出。上海昆剧团排演此剧,从2011年的《铁冠图》到2012年的《景阳钟变》再到2013年的《景阳钟》,历经三年,悉心创作、改编。打造的初衷,是为上海昆剧团以昆三、昆四为主的一代青年演员量身定制新创剧目,通过剧目打造、人物塑造,从而达到以戏推人、以人出戏的目标。也能再次综合展现上昆文武皆备、行当齐全之优势。上海昆剧团特别邀请了周长赋、谢平安、周正平、顾兆琳、李樑、刘福升、戴修玲等老师为此剧担任主创,蔡正仁老师、张静娴老师为艺术指导,历史学家王家范老师担任历史顾问。该剧先后三次邀请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各级领导、专家召开不同研讨会,反复论证,听取各方修改意见。三年时光,精益求精,五度修改,旨在不断提升该剧的昆曲审美意韵,在继承昆曲艺术本体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展示艺术家的表演特色及舞台综合美学追求。

过去两年,《景阳钟》先后赢得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榜首、上海市新剧目评比展演优秀剧目奖榜首、2013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荣誉。主演黎安因该剧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榜首。这一系列的成绩,标志着“昆三”、“昆四”一代,肩负起了承续上昆前辈荣耀、再创上昆全新辉煌的重任。

在18日的颁奖演出现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女士赞许:“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昆剧团通过《景阳钟》这部作品,展示了他们对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视和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几生几代几双人,一部优秀的作品,让上海昆剧团实现了老艺术家与青年艺术家之间的无痕衔接,也探索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融会贯通之路。出人出戏,本就相辅相成,《景阳钟》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成就,这份成绩背后的故事,值得反复探讨、学习借鉴。

《景阳钟》走过不寻常之路,点点滴滴,离不开社会各界组织及专家对此剧的关心和厚爱;离不开主创主演团队的悉心打磨,不断精研,全情投入;离不开上海昆剧团上下一心的努力与坚持、心血与付出。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研讨气氛热烈,在肯定《景阳钟》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对该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期待该剧通过不断的再加工、再打磨,能成为一种剧本改编典范、表演传承典范、古典与当代审美结合的最佳昆曲典范。也期待由《景阳钟》引发更深层次地讨论,为当下中国昆曲人才培养、剧目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研讨会主题所述,“鉴古融今•推陈出新”,上海昆剧团将更好地在以戏推人,以人出戏方面下功夫,在进一步保持剧团文武齐备、行当齐全优势的同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关心和爱护昆曲的人们一起,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剧目,展现昆曲艺术的剧目特色、艺术表现、舞台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