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在其六百年的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格,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地理解昆曲艺术遗产,如何有序地传承昆曲艺术遗产。
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中国将近380个传统戏剧剧种中,昆曲能够首先获此殊荣,显示了昆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无可争议的独特性。
至今,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昆曲艺术在社会整体的文化认知度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年轻的观众和参与者逐渐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受众群体,以业余曲社为载体的清唱表演传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昆曲艺术传承得到尊重,五年时间中,数百出经典折子戏得以整理恢复,38台昆曲大戏得以创作演出,昆曲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人才获得了高规格的专业培训……
昆曲在新世纪以来的蓬勃态势,其根基在于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2003年年末,由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关于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调研,关注昆曲在列入世界遗产之后的保护和发展情况;2004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的重要批示,并为此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昆曲保护政策的落实。
由此,文化部出台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这个方案确立从2005年至2009年,利用五年时间,“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昆曲目前的困境有较明显的改变,使昆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昆曲在连续五年内所取得的成绩,正是国家大力抢救、保护和扶持所致。昆曲不但以其精深的艺术品格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而且以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契机,成为最具国家品格的艺术品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