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旧厌新是中国国学艺术的标准,一代又一代的今人效法古韵,才使昆曲这一艺术形式保留下来。”6月7日晚,北方昆曲剧院著名老生演员、昆曲研究学者张卫东做客深圳大学,用演讲加表演的方式演绎昆曲的历史,给在场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学艺术课。张卫东强调:“复古也是创新。”
张卫东生于北京,一口地道的北京腔。深大文科楼一间大教室里,上百名同学听张卫东讲昆曲,凝神静气。
张卫东认为,昆曲在宋元之际埋下了种子,在明代开始盛行,大约于明正统年间传到北京。徐文长曾说:“燕赵之人多效南声。”因为明代建都北京后,90%的官僚是南人。昆曲是典型的文人创作。清军入关,进驻故宫后,直接继承了明代的文化,包括昆曲。清初设教坊司、钟鼓司,到康熙朝,把昆曲当作礼仪的代表。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原是吴应熊府第。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一直传承到道光七年。清廷将完整的剧本抄录下来,等后宫嫔妃等读完后再演戏,以提高其教化。
张卫东说,雍正元年废止乐籍制度是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了文体变革,导致乾隆末年昆曲的式微。现在的文学史称,昆曲的没落是因为它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是南昆北昆斗争的结果。这完全是骗人的,昆曲没落是大气候使然,完全没有争,没有斗。
他以京剧为例,从1790年徽班进京,到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京剧也没落了,因为文体又变了。张卫东诙谐地说,现在是二人转大行其道,前途无量的时代,它大有后来居上,取而代之的态势。
与听众沟通、现场表演,是这堂课的重要内容。张卫东事先复印了《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节选和《长生殿·惊变》词曲节选,现场教同学们按古音一个字一个字念,一句词一句词学。之后,他的学生、现任西乡中学老师的刘妮又现场表演了《牡丹亭》片断。在场听从兴趣盎然,讲座结束,仍有不少同学表示要继续向张卫东老师请教。(记者 夏和顺)
(摘自 《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