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国家大剧院还弥漫着一股装修味道的戏剧场里,迎来了一位有着600多岁年纪的客人——昆曲。应文化部邀请,浙江昆剧团的新编大型昆曲历史剧《公孙子都》,作为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首个正式演出剧目,在这里为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300多位部长们表演,这也是浙江文艺团体第一次进入这个堪称世界顶尖级的精品舞台。
昨晚八点,当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对昆曲600多年来的兴衰史、昆曲作为“百戏之祖”的特点以及欣赏昆曲的要诀等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后,灯光暗下,锣鼓声响起,以篆书写就的“公孙子都”四个大字随着大幕缓缓地往上升起,好戏开场了。
和人们印象中的才子佳人戏不同,《公孙子都》的剧情更多了几分现代风格。沙场之上,子都与颖考叔争功,一时气盛射死了对方。但是,他从此也种下了心病,终日里惶惶不安。在一次挂帅出征得胜而归后,他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折磨,向郑庄公吐露了实情后自戕而死。
虽然剧情颇为现代,但《公孙子都》的唱腔、打斗,都保留了昆曲的原汁原味。尤其是有着“江南一条腿”之称的林为林扮演的公孙子都,把一切矛盾复杂的内心冲突都化作了绝妙的富有震撼力的身段动作,更是让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列仪仗,迎凯旋。”扮演郑庄公的胡立楠,声音洪亮地唱起了一句唱词,这对一个才26岁的年轻演员来说,意义特别。因为之前扮演这个角色的外借演员有事不能前来,他临时被导演挑来顶替。下午走台之前,导演曾经关照他不用卖力地唱,熟悉一下位置,过过场就好了,把好嗓子留着晚上用。果然,他一亮相就不负众望。
作为第一个正式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浙江艺术团,“在我们国家最一流的剧院里演出是什么感受?”自然成为所有人关心的“重要问题”,对此扮演公孙子都的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舞台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拢音效果蛮好的,很符合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国家大剧院的音效设备一直是被人称道的亮点之一,据说安静的时候,在台上撕一张纸,整个剧场都能听得见。之前话剧《茶馆》在这里试演,演员连麦克风都没用,坐在楼上三排的观众照样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次演昆剧《公孙子都》,剧团方面考虑到乐队声音比较响,恐怕会盖过演员的嗓门,所以还是决定用了扩音设备。但即便如此,演员在演出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不同。“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基本上都是本色的音质,不像有些剧场,一用麦克风就容易混杂进很多噪音。”扮演祭足的浙江昆剧团副团长程伟兵说。戏剧场里的音响对于表达昆曲唱腔里的“婉转和流动”特别有用,在这样的音响里,哪怕最细若游丝的唱腔都会以一种清晰而温腕的感觉传达到每一个角落,绵里藏针地把主人公平静中的复杂和隐忍的疼痛传达给每一个观众。而这种完美的效果和剧场四壁贴着手感很舒服的苏杭丝绸也有极大的关系,“拢音”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靠它们完成的。
“昆曲一定要国富民强,老百姓觉得生活安定的时候才有市场,大家才有心情欣赏。”坐在幽暗的剧场里,演了一辈子巾生的汪世瑜突然颇为感慨地来了这么一句。在《公孙子都》之前,由汪世瑜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作为国家大剧院试演剧目,曾在这里连演了三天。和只是偶尔来欣赏一场昆剧的观众相比,在昆曲演员的心目中,这一次《公孙子都》进大剧院有着别样的意味和感触。(张瑜)
(摘自 《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