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即2001年5月18日,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当时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昆曲全票通过、位列“非遗”榜首,站在了世界面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在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早已杳如黄鹤,唯有昆曲尚在,依旧曲中有画、景中带乐,保持着她最美的样子,实在值得中国人额手相庆。

我认识昆曲,是从《牡丹亭》开始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美丽爱情,留芳百年、离奇动人。梦梅恋上画中的仙,丽娘为爱香消玉殒,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初次接触昆曲,是在北京南新仓皇家粮仓看的厅堂版《牡丹亭》,昆曲家班与600年粮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两相辉映。和公演的《牡丹亭》相比,厅堂版不仅精致,而且矜持,走的是旧时代的“堂会”路线。演员穿着苏州绣娘手绣的戏服轻歌曼舞,曼妙悠远的声音就在身前身后;身着汉服的乐师和观众席比邻而居,曲笛幽咽婉转,丝弦如泣如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400年前的歌寮酒肆;而剧中的唱词直接被打在斑驳的墙砖上,默默读来,古老的昆曲已经变成一条河流承载着时光的重量,顺着那一字一句流到我们的四周。再加上古雅的紫檀明式家具,游弋着红鲤的玻璃鱼缸以及从顶棚洒落的桃花雨,飘落的花瓣是专人从京郊采摘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更绝美的是,就连飞的蝴蝶也是真的,每场演出会放飞40只云南空运而来的活蝴蝶。

芭蕾舞的元素也被带到了昆曲的平面舞台之上。水袖的绚丽翻飞,在舞动中增加了情欲的力量,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相拥、相磨、对视和仰背的过程中,水袖不时绞缠在一起,以虚写实,展现幽闺春梦,无尽缠绵悱恻。但见旦生二角身段迤逦,步步莲花,顾盼流连之间,尽是欲拒还迎的勾魂摄魄。单用水袖互相缠绕,就已将“缠绵”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好一场“三生石上三生路,但使相思莫相负”!我第一次体会了真正的性感,是典雅的姿态中隐约可见身体内隐忍的欲望,是欲说还休,是欲拒还迎,是诗般的妙曼与婉约。

我还得十几年前的惊艳时分。叩板响起,柳梦梅缓步穿越幕布,甩头侧望,眼神流转,折扇在手里一开一合。转身、站定,浅吟低唱《山桃红》里的阙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另一厢,杜丽娘一袭碎花白衣,袅娜着身姿,缠绵着衣袖,婉转着啼喉,幽幽吟咏“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及至旁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死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的临川一梦,万种风情,终于让南来粤音、完全不知昆曲为何物的我,醺然薄醉,脸颊飞红,完全被旖旎昆曲所征服。中国戏曲在我心中激起美的回荡,我在中国文化欲说还休的留白里神游,在中国的清风明月里神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我对昆曲的最初印象。但又恍然发觉,我们和先辈们的喜乐、苦痛、惆怅、温情都如此相似,远隔时空,依然触及灵魂、血脉相牵。

喜欢昆曲那含英咀华的美丽唱词。不消听音,单看文字,便觉字字珠玑,齿颊生香。汤显祖的《牡丹亭》是雅丽流畅的典范,“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细致地写出了一个含情脉脉、顾影自怜而又自伤青春虚掷的少女的微妙复杂的心情。杜丽娘游园思春,以景自喻,后来则直抒胸臆,“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迟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简单的“淹煎”俩字,就把无处托放的情欲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文辞风格如此华美绮丽,简直是迷死人不偿命!

喜欢观赏中国昆曲里的水袖,不经意一挥,飘出一片兰草的幽静,再往回一带,已经换了檀香的雍容;水袖褪到皓腕,轻拢慢挑指一拈,变了八月桂花丝丝的甜香袭人欲醉,终于一个定格,翩然化成盛世馥郁的牡丹香……超凡脱俗,这是真艺术的特点,轻轻点染,就可以让意境飞翔。昆曲,用意境妙曼、形容典雅的品格,瞬间把我们带回到古典,带回到细腻,带回到优雅,带回到纯美。

喜欢昆曲的唱腔。如果把昆曲中的唱词和身形比作骨肉,那么唱腔就是昆曲中的灵魂。发源于江南水乡的昆曲,其节奏生来不急不缓,其腔调生来娇媚流逦,恰巧昆曲的作者们个个心中藏满生不逢时的哀怨,于是便奠定了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惆怅万端的凄婉基调。故而昆曲不像京剧那样铿锵高亢,不像秦腔那样苍凉豪迈,而是如泣如诉,幽怨缠绵,含蓄收敛处,自有一份欲语还休的感伤味道。在昆曲声若游丝却连绵不断的唱腔中,人们感受得到发自灵魂的叹息。听得人愁肠百转,听得人情难自禁。

昆曲的精髓,在虚实交替中,如梦似幻,情深缱绻,使观众对戏中的每一丝细腻的情绪感同身受。虚与实之间,飘忽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雍容气韵。你看台上:风情旖旎,水袖殷勤,气无烟火、转音若丝的水磨清曲从桃花扇下汩汩而出,一波一波地荡漾过来,一点一点地沁人心脾。如水,但不是一般的水,是深山里从兰花丛中渗出的,并且浸泡着古代青瓷的那种水。这水一滴一滴地在人的心里聚积,让人慢慢变得空明澄澈,温柔而宁静,如白云一般自由地卷舒。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昆曲,以不变的优雅细腻和烟视媚行,让进入昆曲厅堂的人们放慢了脚步,放平了心灵,在悠扬的丝竹声中,在哀怨的咏叹中,在婉转的妩媚中,重新体味优雅与自在,在纯粹的美面前,重新细致起来。

舞台上,衣裙漫飞,是中国的历史在出演……这萦绕在我们耳旁的乐音、这在我们眼前出演的中国旧事,宛若夜空中突然亮起一颗璀璨星子,照彻了现代人的灵腑,从心底唤醒了一片沉睡的心灵,使人不禁深深讶叹,不能自已。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轻歌缓板,婉丽写意,惊艳邂逅,恍若隔世。昆曲诉说的,不过是我们曾经以怎样的姿态生活过。我们的过去,有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气节、怎样的风骨、怎样的日日夜夜。它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我们的情致情态、人生感悟和道德观念,都饱含在了一折折戏词中,而又演绎于一方方戏台上,穿过了无尽的悠悠时光,在几乎星沉海底之前,被曲人雅士学者于旧时的潋滟水波中打捞起来,终于奇花盛开,震撼世界,虽然如今才入遗一十五年,根基传承尚待时日,但这一朵历尽波劫的名花,已再也不会雨打风吹去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