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芳,1963年出生,苏州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
气若幽兰、生长于苏州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注定要与昆曲结下一生的缘分。
从13岁开始刻苦训练唱念做打、圆场、台步、勒头等基本功,到如今在舞台上芳华璀璨,这份对昆曲的守望之情令人动容。在王芳眼中,所有登台亮相的机会都值得珍惜,唯有把每次演出都当成谢幕之作,才会全情投入、少些遗憾。
淡泊明志坚守艺术舞台
1987年,王芳24岁。她以《醉归》晋京演出,一举成名,俞振飞、张庚、刘厚生等戏剧大师和专家们的赞誉接踵而至。著名作家陆文夫曾在专门为王芳撰写的通讯《后有来者》中评价说“她是那么的含蓄、深沉、娴静,对一个演员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动作,而是一种难以描绘的气质,即通常所说的天生丽质。看王芳的《醉归》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王芳的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从她13岁投身昆曲艺术开始,就从唱念做打、圆场、台步、勒头等基本功刻苦训练。经历了武戏《扈家庄》开蒙,到练功过度嗓音失声,再到从刀马旦改唱五旦文戏的过程,王芳终于脱颖而出。在排练《醉归》时,仅是“月朗星稀”一句,她就反复练唱不下千遍。为了准确把握花魁女的心理,滴酒不沾的她曾一口气喝了半斤酒体验酒醉的感觉,却因酒精过敏半个月才恢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醉归》表演得炉火纯青,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名列优秀表演奖榜首。
1994年,王芳31岁。刚过而立之年的她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兰花最佳表演奖。2005年,王芳又凭借在《长生殿》中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的殊荣。新世纪之初,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一年后,苏州昆剧院吸引海外投资,开始了两岸三地合作打造二十八折上、中、下三本《长生殿》的步伐,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已是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的王芳,以情出形、以神带形,力求从人物神韵着手给杨贵妃注入生命。
王芳和昆曲的情缘并非一帆风顺。
当年,经过几年的学习,王芳在武戏和文戏方面表现都不错,顺利进入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当她踌躇满志,准备在昆曲舞台上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遇了昆曲的“冬季”。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各种外来文化对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再加上昆曲的缓慢悠长与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甚合拍,它的观众越来越少。王芳身边许多同龄的演员都转行了。为了生计,王芳也不得不在一个婚纱影楼做化妆师的工作。可即便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王芳依然坚持每天吊嗓子、练功,生活的磨砺让她在表演上愈发成熟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王芳更加爱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
培养才俊传播昆曲种子
2011年,王芳挑大梁扮演柳如是的《红豆祭》开排。它讲述了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是苏剧艺术重回舞台的精品之作。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红豆祭》已经是第18稿。
《红豆祭》讲述的是两位苏州人的故事,钱谦益是常熟人,史料记载柳如是也自小居住在吴江。因为是新编历史剧,与以往的传统剧目相比,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也更具有整体性。虽然《红豆祭》一经亮相就颇受好评,可王芳在艺术上的追求可谓精益求精。她认为,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之首,自己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展示一些她的女性魅力。
人物塑造过程痛苦,摸索过程纠结,找到感觉惊喜,王芳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历经了这样的三个创作阶段。在她看来,《红豆祭》不仅展示了苏剧传承和创作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了苏剧的影响,也使苏剧艺术重新进入观众视野。因为苏州的舞台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苏剧的大戏了。
苏剧前称“苏滩”,原名南词或对白南词,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
1941年苏滩艺人朱国梁把苏滩班改为国风苏剧团,并以化妆形式加上表演搬上舞台,苏剧剧种才正式问世。苏剧与昆剧有着十分紧密的亲缘关系,一度时期还与昆剧同处一个艺术团体——江苏省苏州苏昆剧团,早年的昆剧演员昆苏兼演,在艺术上,苏剧大量汲取昆剧的营养,在昆剧式微的日子,昆剧则主要依靠苏剧挣钱。2001年,昆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昆剧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苏昆剧团改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在昆曲艺术道路的追求上,王芳已不再仅仅扮演剧中的角色,在培养青年演员和整理编排剧目上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这些年,王芳还担任了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主任等一些社会职务。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是向未成年人宣传、普及、教育、传承昆曲的公益性机构。成立6年来,在近百所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下,已经组织20万余未成年人走进昆曲沁兰厅以及在学校欣赏和了解昆曲。
近两年,还有数百名英国中学生慕名来到沁兰厅,感受昆曲的魅力和风采,扩大了昆曲在海外学生中的影响。此外,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成为苏州市昆曲教育传承基地。王芳表示,作为一名昆曲艺术的追随者,她很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昆曲的美丽种子。
《苏州日报》让更多人喜欢昆曲
王芳作为苏州艺术界的一位代表人物,从崭露头角到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苏州日报》都一直跟踪报道。
王芳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是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昆曲事业的支持,也离不开《苏州日报》对昆曲的持续关注。在喜获第十二届、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得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时,《苏州日报》都给予了报道。在王芳看来,《苏州日报》的报道让更多人对昆曲感兴趣并喜欢,而这对于从业者是最受鼓舞的。(记者 梅蕾)
(摘自 《苏州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