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苏州园林精巧别致的古戏台里,欣赏600年历史的昆剧演出,这曾经是文人雅士才有的生活,现在却是所有人触手可及的周末休闲方式。

近日,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恢复了他们的传统昆剧星期专场演出,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海昆剧团首次加入了这一演出队伍,并计划与昆曲博物馆进行长期的合作。9月22日,中国昆剧界的两大品牌正式“联姻”,在博物馆内的古戏台中进行了首场联合演出。上海昆剧团的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计镇华等不仅悉数到场致贺,并兴致盎然地清唱了两个经典片段捧场。

近几场演出,小巧雅致的剧场内挤满了近百名慕名而来的观众。谷好好、黎安等上昆青年演员和昆博的两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更是让现场的观众大呼过瘾,小小的古戏台前气氛十分热烈。

和在一般剧场观看昆剧演出不同,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内观看演出,更有一种接近历史的古韵。演出简朴的一桌两椅形式、出将入相的古戏台风貌,和演员近距离的欣赏,都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了当年文人骚客、达官贵人观赏昆曲演出的景象。

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前身是苏州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建筑——全晋会馆,整个会馆内除了精美的古典建筑,还有一座雅致的苏州古典园林,其规模之大、雕饰之美,使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珍品。整个博物馆都透着一股清新淡雅的古典之美,有关昆曲艺术的各种史料和文物都穿插在其中展示。而整个博物馆内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两座古戏台,其中室外的戏台已有120多年历史,气象恢弘,而专供现在演出所用的室内戏台则小巧精致。

据介绍,博物馆正努力建成中国昆曲艺术的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出昆剧,其实是对传统昆剧演出环境原真性的再现。而上海昆剧团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昆剧院团之一,其演出也是对昆剧表演的一种示范性展示。今后逢年过节,将组织更多的艺术家参与演出。并且,将努力使昆曲博物馆的定点演出成为品牌,甚至成为中外游客到苏州游览的一个文化项目。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