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勿安宁”,这句流传在民间的俗语,告诉人们端午节意味着已到了五毒——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应该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屋里贴五毒图,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面饼上缀五毒图案,都含有驱除之意。江南一带往往在端午节以点燃艾草、饮用雄黄酒来驱除五毒。或者在孩子的额角上涂抹雄黄粉,让他们穿虎头鞋、戴虎头帽,预防五毒入侵。

昆曲传统剧目《雷峰塔》中有《端阳》一折,反映的正是江南一带的端午习俗。引人瞩目的是从五毒形态所引申的“五毒戏”,成为昆曲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昆曲中的“五毒戏”,其实是丑角戏,说白了就是五个形态各异、酷似动物虫豸的功夫戏。昆曲丑角比较多地表现市井小人物,个性爽朗、外向,容易与观众接近。他们在动作上必须活泼、轻灵、利落,并且根据不同的角色表现不同的神情笑貌,而表现动物虫豸则成为十分独特的技艺。

多少年来,艺人们在对“五毒”动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艺术提炼,表演时模仿得惟妙惟肖。例如《下山》里的小和尚本无,上场时侧身跨腿,双手捻佛珠,肩腿牵连,舌头吞吐,使用了许多蛤蟆的动作,演绎出小和尚天真无邪,不遵守佛门清规的神情。《游街》、《戏叔别兄》中的武大郎,表演时胸前扎三件胖袄和一只淘箩(江南水乡人淘洗大米用的竹篮)充作鸡胸,圆鼓鼓的活像是一只蜘蛛。尤其是他的矮子功,不仅缩手缩脚,更有矮子飞脚、慢抬腿、打矮拳,仿佛正在张网捕食的大蜘蛛。《羊肚》中的张妈,误吃了被张驴儿下了毒药的羊肚汤,引发了千古奇案“窦娥冤”。张妈中毒之后,身体屈伸翻转,闪吐舌头,双肘着地,脚尖伸直,拖着身体匍匐蛇行,把濒临身亡时的蛇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毒戏”不只有文戏,也有一些武戏,其间穿插了很多小跟斗及武丑蹿、翻、跃的动作技巧。例如《盗甲》中的鼓上蚤时迁,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蝎子功表演。从高桌翻上跃下,是蝎子步;取甲时的动作仿佛蝎子倒钩;全身趴下,双肘和脚尖着地,左右移动,犹如蝎子疾行。而《问探》中的探子夜不收,手中一面“探”字旗,甩、抛、飞、舞,演变出很多身段。他左右窜蹦,前后腾挪的功夫,恰似蜈蚣爬行。

昆丑演员不仅在形态上模仿动物,更恰如其分地体现人物性格。这样的精彩表演,自然很能博得观众的掌声。

无论文丑还是武丑,充满了美感的“五毒戏”,提供了角色表演的技巧标准,萃集了昆曲丑角的精华,经历岁月风霜光华不减,因而成为昆曲传承的启蒙戏。

“六一”之中没有“鹤”

◆编读往来◎宋桂奇

5月30日“历史纵横”版《“六一”之一》一文开头云:晚年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排在“六一”之首的是“集古录一千卷”,其余为“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此中将“鹤一双”作为“六一”之一,当为作者记忆之误。

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曾明确写道: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这段极为通俗的幽默文字中,我们自不难看出:“六一”之中,除了五种物品之外,还包括一位尽享其中之乐的老人;它不仅与“鹤”无关,而且排在首位的亦非是“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岁时风俗

龙舟竞渡花样多

◎戴琮

划龙舟是端午重要节俗之一,该俗一说是为怀念屈原,如《续齐谐记》称:“屈原以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当时以舟楫拯之,今竞渡是其遗迹。”而吴地划龙舟则是为纪念伍子胥,如《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可见东汉时该地即有端午纪念伍子胥而划舟的习俗。

随着时代发展,往昔历史的烟云淡去,人们划龙舟渐以玩耍游乐为目的,这个项目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旧唐书 杜亚传》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当时扬州长史杜亚喜爱竞渡,他用漆涂船底,为船只增速;又为船手准备防水服,即以“绮罗之服,涂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可以保证船手入水不湿。

到了明代,赏龙舟亦曾流行于明代宫廷。按《菽园杂记》载:“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

与皇家在小小内沼旁“独乐乐”不同,在民间划龙舟尤为热闹,《松窗梦语》载:“竞渡唯留都(南京)为盛,闽中(福建)次之,一舟可容10人,大者可20人,鼓枻而前,顷刻数里,往来如飞,以先后为胜负。”而杭州受地理因素影响,不比南京等地有长江大溪,可以纵横竞逐。由于西湖之上水面平稳,龙舟“行不能疾”,难以施展速度。因此苏杭等地划龙舟以精彩的表演和嬉戏游览为主。如杭州游人将物件抛入西湖水中,龙舟水手下水争抢,其中抢钱和鸭子最具难度,鸭子入水则散,铜钱入水则沉,如此比赛,趣味盎然。

苏州人过端午可谓热闹非凡,当日男女老幼,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震动。士人供卖耍货、食品,所在城市,凡十日而罢。”时人称赞苏州端午盛大的场面,乃作诗云:汨罗死已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冶坊滨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清嘉录》卷5)

由是观之,古人过端午,远比今人更加丰富多彩。

皇家过节也禁放

◎付俊良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恐怕是“马甲”最多的一个——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

端午节的活动也十分丰富。明人谢肇淛言:“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五杂俎》卷2)

明万历时人沈榜在《宛署杂记》卷17里记载了当时北京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端午索就是用彩线做成的线环,把它套在孩子的小腿上;除此之外,“(端午节)男子戴艾叶,妇女画蜈蚣、蛇、蝎、壁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

沈榜所记的一些习俗不光京城有,在江淮一些地区也有,而且至今仍保留着,生长于斯的笔者小时候就曾经戴过端午索、胸前挂过香荷包、衣背上缝小壁虎。但与沈氏记载稍有不同的是那里的人们常把艾叶插在门头上,而不是男人佩戴着。小说《金瓶梅》第十六回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日,五月蕤宾时节(指端午节),正是:家家门插艾叶,处处户挂灵符。”这种古老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避灾祛邪,祈求平安。

除了这些“户内活动”,端午日,明代的北京人还要去户外踏青,对此,沈榜记曰:“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那种田园般恬淡和惬意的节日生活,现代人只有心向往之而无享受的份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船北马”之说,北方陆地多,而南方是水乡泽国。因此,端午节北方人多以骑马射柳为乐,而赛龙舟则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节目。不过,明代正德三年六月,江西南康县县民吴登显竟然因为在端午节行“竞渡之戏”而惹了祸。当时,皇帝设西厂,命太监谷大用掌厂事,谷四处派遣逻卒以刺探民事。他们给吴登显安的罪名是“擅造龙舟”。可怜,赛龙舟本来就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然而因为碰到了一个喜爱胡闹的皇帝,吴登显遭了殃,不但自己身死,连家也被抄了(《明武宗实录》卷39,癸未条)。

民间过节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吉祥,而朝廷过节则是另一番景象。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中详细记载了皇家过端午节的情形。端午日,皇帝要在午门外宴请百官,食物是粽子之类的糕点。也喝酒,但只是象征性地喝两杯,彰显一下君臣同乐而已。吃喝完之后,品级低的官员退出,级别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驾去后苑观看武臣射柳。观看完射柳,大臣们也可以回家了,但是皇帝仍不能休息,还要陪母后游览内湖,看划龙船,放炮。(陆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