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随着第二届戏曲节在武汉举行,《长生殿》《西厢记》《玉簪记》《牡丹亭》齐齐现身武汉剧院。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昨日做客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讲述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故事,他表示,戏曲要传承,不仅仅是演员的传承,更应该是观众的传承,让戏曲在观赏中“活下去”。
讲座一开场,蔡少华就毫不讳言,“昆曲遇到当今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他回忆,14年前,自己“不小心”进了苏州昆剧院当院长,“当时昆曲演出非常少,观众了解也少。”青春版《牡丹亭》应运而生,“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天时、地利、人和。”他回忆,2002年,他得知白先勇要在香港做讲座,推广昆曲,“我通过朋友找到白先勇,希望他的讲座,能够用我们的青年演员来做示范演出,当时白先勇说不行,如果演得不好,影响自己的声誉事小,影响到昆曲的传承就事大了。”最终通过不断沟通,白先勇启用了苏州昆剧院的年轻演员,而俞玖林等人示范完毕后,却成为香港大中学生追捧的偶像。
为什么要做青春版《牡丹亭》?蔡少华说,当时和白先勇想的,不仅仅是用青年演员去讲一个青春故事,而是要打造一个概念,让古老艺术焕发出青春,做一个区别于经典的版本,“青年演员青春靓丽,能够被一般观众接受;同时,现代的舞台手段,也要运用到昆曲中去,将时代感注入到古老的剧种中,这样昆曲才不会仅仅是一出戏,一演就完。”
《牡丹亭》制作完毕后,启动了“校园行”模式。“10年里,《牡丹亭》演了236场,高校的公益演出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做的调查中,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青年观众占72%。”蔡少华说,青年人是喜欢昆曲的,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将“人类最美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
“20年后,让昆曲成为像芭蕾、歌剧一样流行的剧种”—这是蔡少华的梦想,“10年里,我们做了10部戏,我们还和日本戏剧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排演中日版《牡丹亭》;现在我们还在策划做游园惊梦会所,将昆曲审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恢复昆曲的厅堂演出。危机始终存在,我不希望昆曲真的成为‘遗产’,只能生活在博物馆里欣赏;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赋予这个剧永恒的生命。”
戏曲一定要放下身段,走到年轻人当中去
蔡少华登陆“名家论坛”,吸引了数百位观众前来捧场。观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刚刚在武汉剧院观看了《长生殿》的大学生,还有一位观众表示自己吊瓶没打完就来听讲座。
看过《长生殿》的大学生观众表示,昆曲一直在谈“创新”,但是和《牡丹亭》相比,《长生殿》的舞台背景十分简单,“为什么全剧只有一个背景,服装也不如想象中华美”?蔡少华解读,昆曲的舞美强调空灵、写意,《长生殿》的舞台虽然简单,但却十分讲究,“背景的龙凤图案都是金线绣制,演员服装仅有红、白、黄三色,却传达着三种不同的情绪张力。”
吊瓶没打完的男观众,是一位戏曲爱好者。他表示,武汉的汉剧也十分古老,了解的人也不多,“请问蔡院长对于汉剧有什么好的建议?”蔡少华表示,此次来汉参加戏曲节,看到汉剧也启动了“百场汉剧青春行”的公益活动,“我们在北京和汉剧院合演过《牡丹亭》,汉剧和昆曲一样,都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现在有《王昭君》这样成功的剧目,有王荔这样能够挑大梁的青年演员、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喜欢汉剧。”
在与记者交流时,蔡少华也表示年轻人不热衷戏曲是因为接触太少,“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戏剧教育,缺失这段经历。”他认为,“戏曲一定要放下身段,走到年轻人当中去。苏州现在已经做到每个中小学生至少看一次昆曲表演,活动经费政府买单。我相信,只要年轻人有机会到剧场去欣赏戏曲,他们中间一定会有人爱上戏曲。”
我有一个梦,20年后,昆曲像芭蕾、歌剧一样流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