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迅

日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巡演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逸夫会堂里座无虚席,由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沈昳丽、黎安扮演“杜丽娘”“柳梦梅”的昆剧《牡丹亭》的全本演出,让上外师生享受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昆曲视听盛宴,领略了昆曲的妙不可言。《牡丹亭》在上外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些年来,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入和昆曲艺术逐年向沪上各高校以及部分中小学普及,沪上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都纷纷开设昆曲公选课,成立了师生戏曲社团,邀请昆曲剧团和演员进校园,或举办昆曲演出,或作专题讲座,或为师生昆曲社团作艺术指导与示范。青春版《牡丹亭》在交大、上外等沪上高校的巡演并连连获得成功,集合起了一批批能够体验昆曲艺术精华之美的昆曲“知音”。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开始喜欢欣赏昆曲艺术的魅力,也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地零距离欣赏昆曲,在和昆曲的亲密接触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准和艺术涵养。昆曲之美,也成为了沪上高校校园文化天地里的一道令人流连、令人陶醉的风景。

昆曲需要年轻的观众,而年轻的观众也需要高雅的古典戏曲来陶冶自己。这同样提醒着沪上各高校的大学生,要时常地亲近如昆曲、京剧等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了解它并传播它,用尊敬和推崇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的过去。如此,早在200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注定不会再寂寞下去了;如此,喜欢欣赏和能“品懂”京剧、越剧、沪剧等戏曲以及评弹、评书等曲艺的观众和听众也不至于仅仅是老年朋友了。

当然,昆曲艺术也要在传承中推陈出新,比如适当地揉合入一些时尚元素和表演形式;或除了继续精心演好《牡丹亭》、《墙头马上》、《白蛇传》等传统曲目外,可否创作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的新编剧目。

笔者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出的取材于《红色娘子军》的《琼花》,在沪上获得成功。当年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笔者曾随父母看过,至今,由计镇华、华文漪扮演的洪常青、吴琼花形象仍未忘怀。可见,一出好戏,会给观众留下多么久远和美好的记忆。(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