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方昆曲剧院携手北京市怀柔区委,以开放的胸襟全景式打造昆曲《红楼梦》(上下本)并拍摄成电影,将其推介到英国、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既为这部古典名著在全球范围内寻觅更多知音,也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昆曲版《红楼梦》虽然延续了以宝、黛纯真爱情悲剧为主线,又不同于上世纪越剧版《红楼梦》的单线结构。该剧创作者尽量扩展社会历史生活容量,让主要人物命运的起落沉浮在丰厚的文化背景中铺陈展开,力求更加忠实于原著,回到经典。艺术家们从原著中精心提取、采撷了主要情节和核心事件来重新结构、精心编织,意欲全景式展现贾府由盛极而衰败的戏剧性骤变,试图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这“满纸荒唐言”的个中滋味。

昆曲《红楼梦》中,在极端压抑和摧残人性的封建大家族屋檐下,只有宝、黛纯洁爱情这一美好情愫的渲染是全剧的一抹亮色,给人希望和憧憬。宝玉生于官宦人家,出身贵胄,衣食无忧,却偏偏不屑于仕途经济。宝玉的率性而为在赫赫不可一世的贾府是不招人待见的,他的种种叛逆行为和反抗举动被整个家族视为异类,视为“混世魔王”。他鄙视封建等级观念,他尊重小人物的人格,能与侍从、婢女、戏子等社会底层群落平等相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不谙世事的宝玉厌烦男人世界尔虞我诈的龌龊污浊,出于对女儿家那份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他整日混迹于脂粉堆。剧中金钏儿跳井、晴雯含冤、司棋被逐、琪官逃逸等情节都与宝玉有牵连,看似枝蔓闲笔,寥寥数笔中已多侧面勾勒出宝玉的高尚人格、可贵的民主意识萌芽及出自善良和本能的人文情怀,展示出宝玉那溢满了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昆曲改编者与导演抓住了小说原著中闪烁的人文精神之光,竭力开掘原著对人类追求精神层面满足的人文价值取向。剧作不惜笔墨地渲染宝、黛两小无猜、情窦初开、佯嗔薄怒、破涕为笑、赠帕题诗等生活场景,描摹“金玉良缘”的谎言给宝、黛、钗三人带来的内心纠结,悉心体悟出他俩在种种误会与试探中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以及这对有情人心灵碰撞出灿烂火花等曲折的情感历程,着力表现少男少女本能的情感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热切渴望。同时,创作者并未忽略在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与家族背景的复调涂抹中强化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文学内涵之使命,由此揭示出深蕴其间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竭力使原著的经典意义与当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及审美意趣相契合。

昆曲《红楼梦》叙事的宏大架构,就像一部庞大的命题交响乐的两个乐章,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上本即第一乐章,主色调是喜、是闹、是热、是兴,是元妃省亲、繁华似锦、极富极贵、达至峰巅;下本即第二乐章,主色调是悲、是静、是冷、是衰,是元妃病逝、支柱坍塌、贾府破败、空余悲风。下本尾声一片肃杀之气,情痴宝玉夜访潇湘旧径,似闻黛玉灵魂的叹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宝玉暗自思忖:“散则成气!林妹妹如此,众姐妹也是如此;有情如此,无情也是如此;富贵繁华如此,凄凉败落如此!这无边的离别恨、相思泪,岂不也是如此!”宝玉顿悟枉入红尘而感叹道:“回头望,一片空,好一场大梦!”

虽然昆曲改编本的叙事策略力求忠实原著,但剧作者如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淡化原著的色空观念、虚无色彩,强化小说寄寓于宝玉身上那可贵的人文精神、民主意识萌芽等更具现代性思考的内蕴,是否更有益于剧作向思想高度攀升和哲理深度开掘呢?我们似乎应该有此期待。

昆曲《红楼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