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明代周朝俊《红梅记》中李慧娘对裴舜卿的赞语,以“美哉”来表达北京观众对张静娴所扮演的陈妙常的喜爱,我以为很是贴切。

当张静娴与岳美缇在长安大戏院联袂演出爱情轻喜剧《玉簪记》的时候,伴随着《琴挑》《偷诗》《秋江》等戏剧场面的推进,观众也为之心动神摇,情感都溶化在“张岳版”细致入微的表演之中,沉浸在情动、情痴、情醉的淳美境界里了。

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曹艳对现场观剧的上海昆剧团郭宇团长说:“戏演到这份上,真是精美、精彩、精致,完全可以作为经典版本传下去。”中国剧协秘书长季国平观剧甚多,这回也忍不住说:张静娴声色之甜美,行腔之圆润,实在不像一位刚过花甲的老演员,这就是艺术青春的永恒魅力。

当然,要演员可以完全不顾生理年龄的限制,随心所欲地演戏,那是不现实的。在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双双跪倒在地、对天盟誓后,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张静娴先双手用力,将腿脚不大灵便的岳美缇托立起来,自己才跟着起身。

我觉得,2008年“张岳版”《玉簪记》的北京献演,可能会改变昆曲的观演习惯。由于昆曲曲牌体例的原因,也因为文词典雅和表演细腻的缘故,人们看昆曲的时候,鼓掌并不太多,要鼓掌也是在一曲终了之后。但在今年5月9日的晚上,张岳的任何一次上下场,哪怕一小段细致传神的表演,收放自如的行腔,都会激起全场观众的掌声。有些掌声还常常在张岳表演的两句唱腔之间恰到好处地响起,一旦演员开口再唱,顷刻间全场寂然,大家凝神静听,心弦随着张静娴、岳美缇的独唱、重唱和对唱而震颤舒张。

昆曲演出能够与观众紧密呼应、彼此咬合到这般程度,这可是长安大戏院罕见的现象。要知道北京观众看的戏多、角好,审美水平也高,较为专业的看戏内行也多。对于昆曲演出能有如此忘情的响应,真是开了一个先例。就连张静娴、岳美缇这两位见多识广的演员,也完全感觉不到当夜演出整本大戏的疲惫,她们说:北京的知音这么多,让我们在台上感觉到无比的受用,体会到审美创造的幸福。

在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市昆曲社,人们也称赞上昆的“张岳版”不仅整体跨越了人到老年的生理界限,活灵活现地演出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娇羞无限与一往情深,还与当年的“华(文漪)岳版”各有千秋。特别在唱腔的华美情深和戏剧节奏的准确把握上,以及在人物心理情感的把握上,张岳版在许多地方恐怕还更有特点。

这一评价,对于著名巾生岳美缇而言,理所应当。她对潘必正性格的揣摩和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但对于张静娴而言,今年的新版《玉簪记》要能够与二十年多前的“华岳版”相提并论,平分秋色,那就太不容易了。那时候的华、岳都在风华正茂的时候,配对的彼此默契,也随着多年磨合,到达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但是张静娴与岳美缇竟然奇迹般地跨越了年龄限制,共同创造出了今日的最佳组合。

为演好青春女子陈妙常,张静娴在眼神、表情和体态动作的传达上,拿捏得恰到好处。从定情前的无限娇怯,到偷诗时的芳心暗许,再到秋江上轻舟一叶追赶潘郎时的火一般的炽烈,张静娴摆脱了以技巧演人物的状态,做到了从心所欲,形神皆备,从而将陈妙常情感的转化与性格的发展摹状得感人至深。

看张静娴的演出,不由得使人由衷地感叹:一位勤于钻研、天资聪颖的昆曲演员,其艺术青春与生理年龄一样,都可以在出神入化的传神写照中,永葆其美妙。这是值得今天的青年演员们好好想一想的。(谢柏梁)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