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毕业大戏《偶人记》近日在上戏剧院成功连演两天,引起上海戏剧界和观众的浓厚兴趣,并获得各方好评。该剧的4位导演—上戏戏曲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毕业生袁超、王逸潇、宋金钊、肖尧不无自豪地表示:“这应该是首次在昆剧表演中加入木偶表演。”昆曲与木偶戏,两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同一个舞台有了一次巧妙的对接融合。
而尤其难得的是,参加如此高难度剧目演出的近50名演职员,均是上戏戏曲学院的戏曲导演、昆剧表演、木偶戏、戏曲音乐等专业的学生。
人物情感关系颇具现代感和警世性
改编自剧作家陈建秋同名剧本的《偶人记》,讲述了仙姑紫霞痴迷于木偶戏《牡丹亭》,为剧中爱情所感动,意与戏中木偶小生梦官成就一段姻缘的故事。
剧中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卫立、蒋诗佳表示,演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题材的作品,刚接触《偶人记》这个剧本时感到很新鲜。尤其是小生梦官,游走于数位女子之间,完全不同于以往昆剧痴情小生的形象。戏曲导演专业系主任付小萍认为:“剧中的人物情感关系颇具现代感和警世意义,所以这次学生们将它处理得很直接,也让本身的戏剧张力得以表现,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没有因过分追求创新而摒弃传统
剧中,紫霞将3个木偶点化成人的片段颇具看点。一招一式,人与偶亦步亦趋,丑角阿苦与木偶的互动尤其活泼滑稽。王逸潇说:“光是这个片段就改了数十遍。一个动作变化对昆剧演员还好说,但木偶表演就要牵动学生们手中数十根丝线的变化,着实不易。”木偶戏演员来自上戏木偶戏专业毕业班,就在最后一次彩排,他们还为木偶添了一张案台,下场时要让它“搬”起案台下场,无疑又增加了表演难度。
这部戏的学生导演对昆曲身段设计和曲牌运用的学习都是从零起步的。在与演员磨合中,光是哭腔吸气的次数,他们就经过反复沟通尝试。指导老师郑稳说:“昆曲是一个美学形态相对饱和的剧种,学生本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希望在昆偶融合之中还能保留住两种艺术的本体特征。”除了学生的努力外,老师的鼎力支持也必不可少。该剧的作曲指挥齐欢老师就摒弃了以往的“万用曲牌”,为该剧量身打造新曲。她介绍说,为紫霞水袖舞设计的一段琵琶独奏,就是传统昆曲中没有的形式。著名昆曲艺术家顾兆琳评价该剧:“作为一部学生戏,《偶人记》的戏路很正,没有因过分追求创新而摒弃传统,特别是将昆曲和木偶戏融合得很好,处理得并不毛糙。”
《偶人记》讲述了仙姑紫霞(右二)观木偶戏《牡丹亭》之后寄情人偶,最终愿望落空的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