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了解到,在南信大就有这样一位热爱昆曲并默默传承和推广昆曲的退休教师,她就是潘惠玲。

从小喜欢昆曲

退休后成立昆曲沙龙

潘惠玲是苏州人,是南信大组织部退休的老师。“我从小学过一点昆曲,退休了就重拾爱好,去南京钟山昆曲社(现已更名南京白下昆曲社)。”潘惠玲说。

2009年,为纪念昆曲被联合国授予“口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周年,潘惠玲代表建邺区北圩路社区表演了《牡丹亭》中《游园》片段,技惊四座。不仅如此,她还荣获江苏省第三届票友大赛“十佳票友”等省、市、区级奖项。随后,她成立了“北圩路社区沙龙”,逐字逐句教大家昆歌和昆曲。“他们都没有基础,当时来的时候有些人还比较害羞,后来渐渐地大家都觉得好听,也由四五个一起唱变成了个唱。”潘惠玲回忆,有位近80岁的老干部说:“老伴以前尽向医院里跑,参加沙龙后尽向音像店跑,如今曾经生过一场大病的她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演出队只有3人,两年多演出180场

潘惠玲的演艺经历使她认识到,传承和发扬昆曲要能多引导社会民间组织,发展一定层次的曲社和相应的演出团队。

2011年,钟山昆曲社成立了昆剧演出小分队。

两年多时间,在熙南里熙园会所、秦淮画舫、甘熙故居、南京梅花节、苏州山塘街昆曲茶馆等地演出近180多场,让大家领略了昆曲的魅力。

“一般剧团演出机构较为庞大,演员、化妆师、音响、乐队等一台戏要二十多人,而我们当时就三个人,并且自备服装,自制伴奏带,还自己化妆”,潘惠玲说:“但我们的业务熟练,沈永良老师能演老生,反串丑角;我演六旦,又演花旦;于来华既演小生又演花旦。”

67岁仍活跃在“昆曲之乡”古戏台上

“我最喜欢的是《牡丹亭》中的《游园》一折,那里的词汇把杜丽娘这个贵族小姐看到私人花园时的惊喜,以及当时的感慨写得真好”,潘惠玲激动地说:“我们演出了有200多场这个片段,我演过杜丽娘,也演过春香,她们两个是性格反差很大的人物。”

问及昆曲精髓所在,潘惠玲说:“昆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最传统的艺术,但现在它在慢慢地消失,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领略昆曲的美。曾经有从安徽过来的昆曲爱好者,就想看一场《牡丹亭》,但因为他有急事不能等。我一听,妆没化好就为他一个人表演了一场,他当时特别感动。”潘惠玲告诉记者,67岁的她是去年5月来到昆曲之乡千灯古镇表演昆剧的。“这个地方是文化教育基地,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有学生来观摩昆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