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朱家角课植园演出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已迈入第10个年头,今年,园林版《牡丹亭》将再度调整,推出“升级版”,并作为2019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重磅剧目率先亮相。5月,该剧还将赴俄罗斯为第14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做开幕演出。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是昆曲经典《牡丹亭》的名句,爱昆曲的人常将“园林之春色”比作昆曲带来的惊艳之感。2010年,园林版《牡丹亭》作为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一经推出就引起关注。在课植园的演出抛开现代的镜框式舞台,摒弃繁复的剧场式呈现,让入园林见春色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也还原了中国古代“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的待客之本。
这次的“升级版”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邀得中国台湾导演李小平加入,更注重古典故事营造和园林景致相契合的整体性,以更“提纯”的艺术标准去侧重于浪漫爱情的讲述,古韵氛围的营造,完善虚实结合的美学统一。75分钟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在保持故事流畅性的同时,更注重戏曲抒情感。剧情以柳梦梅走入梦境为主轴,让爱情故事和环境融合得更贴切,将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打磨得更妥帖,也让传统美学发挥到更极致。
园林版《牡丹亭》走过的10年,是昆曲作为极致的美的艺术深入人心的10年,也是一大批年轻的“昆虫”诞生和成长的10年。张军坦言,如果说之前的园林版《牡丹亭》更倾向于普及,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观众,那么10年来观众的成长也让他们意识到“升级版”可以更多展现昆曲最本体的美。历经了先前的初试、磨合、成熟与凝练,这一次提升、翻新后的经典再现,是坚定不移地“执今守古”,是去探寻420年前昆曲鼎盛时期最美好的样貌。(记者 朱渊)
园林版《牡丹亭》走过的10年,同样也是张军放弃“铁饭碗”只身“下海”闯荡创立自身昆曲品牌、摸索昆曲创新之路的10年。
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2010年9月22日在上海静安区挂牌成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个以演员个人名义命名的民营职业昆剧院团。10年间,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相继推出了园林版《牡丹亭》、当代昆剧《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让人看到张军在昆曲创作上的实验探索;而去年在上海奔驰·梅赛德斯剧场举行的张军“水磨新调”新昆曲万人演唱会,则让人们看到张军在昆曲传播上的试水。
与此同时,自20岁起就致力于昆曲普及推广的他,即便走出了体制也从未曾忘记初衷,10年来,中心携手各大高校、中小学开设了各种昆曲普及课程。去年,张军第一次站上小学的课堂、第一次面向400个中小学校长分享昆曲之美、第一次给300余名中小学老师做美育培训。
“敢为天下先”是张军愿意为昆曲冒的险。然而,经营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执掌一家公益性非营利机构,仅仅靠着创业者的热血和情怀就能完成的事。它应当找到自己的运营模式和生存之道。就像张军说的:“民营剧院的创作和经营,不能光靠打鸡血式的拼搏与激情,而应形成一种长久、有效、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今年,林怀民宣布正式退休,然而,他所创立壮大的云门舞集无论是演出或是创作都仍在有序进行中。现如今,云门不但分为风格不同的一团和二团,更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舞蹈编导,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张军的目标就是有一天能让自己的昆曲艺术中心如同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一样,即便当家人退休了,机构依然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和品牌,照样能够正常运作。同时,他也呼吁,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扶持机制,让民营院团能保持健康良好发展的生态。(记者 朱渊)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