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振兴昆曲的当下意义
  昆曲,因为已是600多岁的“高龄”,常常令今人有恍如隔世的陌生感,似乎只能把它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远远观瞻,而难以让它进入自己的生活;昆曲,因为是文人雅士的精致爱好,常常使普通大众敬而远之、畏之,不敢或不知如何与其亲近。其实,当现代人静下心来,与昆曲作一两次近距离的接触,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会对昆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也会对保护繁荣昆曲的当下意义有切身的体会。

在昆兰幽香中熏陶文化素养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这些优美典雅的唱词都出自昆曲。欣赏昆曲,就像徜徉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大海中,美不胜收。欣赏昆曲,对于现代人而言,无疑是文化素养的极好熏陶。

“她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浓郁的芬芳,只有淡淡的幽香,惹人至醉,她就是昆曲。感谢她给了我太多太多的财富。”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梅花奖得主柯军的日记文采飞扬,他说是昆曲给了他真情和悟性,让他在艺术方面能够触类旁通。当剧院里那些只有20多岁的年轻演员,面对社会的浮躁和诱惑,耐不住寂寞时,柯军经常会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就好比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个屋子里有很多宝贝你们看不到,当你们与昆曲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你们的眼前就越敞亮,看到得到的宝贝会越来越多。”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健在和记者谈到昆曲时,也用了“宝贝”这个词,他说:“昆曲看上去是一个快要逝去的老人,但他身上还有很多宝贝,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被激活。”他说,当今的流行文化给人刺激,在狂欢中解构经典,但就像人经常吃荤菜就想吃清淡素菜一样,人的审美趣味也需要调整,高雅的昆曲就可以修复一下“被腐化的口味”。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需要载体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不是一句虚空的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昆曲就是最丰富、最多姿多彩的载体之一。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曲研究专家吴新雷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国际化时代,昆曲的意义在于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奉献给新世界的人类。昆曲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

著名昆剧导演顾笃璜接受采访时说,昆曲的生命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保护昆曲,对于保持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对于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外艺术交流更趋深邃丰厚

2006年12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伯克莱校区、尔湾校区等多位校长联名致信中国文化部部长,信的题目是《昆曲是一个仍然充满生命力的传统》。

“2006年9月至10月,江苏省苏州市昆剧院来加州巡回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其表现之高妙杰出令人震惊,我们特此写信表示激赏与感谢……此次巡演,唤起美国人对中国表演艺术之古典传统强烈兴趣,1930年梅兰芳来美巡演,也曾产生启蒙效果。”

真诚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昆曲的世界性魅力。

2007年6月,在欧洲享有盛誉的瑞士苏黎世音乐厅,第一次迎来了中国昆曲——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演出结束时,掌声爆发了近20分钟之久。

《苏黎世文化日报》如此评价:中国昆曲完全可以和海顿歌剧相媲美,它的完美艺术形式赢得了欧洲主流社会的赞美和钦佩,为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书写了一页新的历史。

过去,到海外演出的中国艺术大多是杂技、京剧武戏等,可现在外国人并不满足于看几个热闹的跟头,安静优雅深沉的昆曲给他们留下了更多的回味。昆曲走向世界,也打开了中国艺术对外交流的又一扇窗户,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中华文化的伟大和深邃。

现代竞争中的调节与变奏

昆曲被人戏称为“困曲”,因为它节奏太慢,对于处处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怎么受得了呢,所以看着看着恐怕就要睡着了。其实,在充满挤压竞争的工作中,在每日陀螺般旋转的生活中,如果能到剧场里听两三个小时的昆曲,让自己沉浸在诗情画意的高雅意境中,忘却烦恼,远离浮躁,是对身心最好的放松。

去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连续7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被很多观众认为是假期放松和享受的一道精神大餐。张先生是一位从事营销的公司经理,以前从没有看过昆曲。长假期间,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于丹的节目,于丹的知名度让他多停留了一会,哪知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每天中午都坚持收看。他说:“原来以为昆曲很难听懂,没想到经于丹这么一讲解,很好理解,觉得很美很有味道。平常谈生意,日子过得很紧张,在假期里静下心来听听昆曲,是一种不错的调节。”

革新,让昆曲绽放活力

在戏曲界,有一种争论似乎从未间断过:是把昆曲这只“折翅的蝴蝶”用政府的钱完全供养起来,颐养天年,还是让她丰满羽翼,回到市场上飞翔?

在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江苏人“摸着石头过河”,悄悄迈出了探索性的改革步伐,通过昆剧院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让昆曲进校园,走市场,多演出,激活了文艺生产力,令曾经式微的“百戏之祖”在600年后重新成为了实实在在活在舞台上的经典,焕发出迷人魅力。

江苏省昆剧院自2005年实行“事转企”改革以后,使国家资助昆曲的经费合理运营,变单纯“养人”为养戏、养作品,过去演员吃大锅饭演多演少一个样,现在演得多演得好才能拿得多,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激发他们多演戏,演好戏,最终达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的。以前,剧院一年演出不到50场,如今平均每年要演300多场,是全国省级昆剧院团中演出场次最多的。3年里整理、排演的经典剧目达100多出,超过了前十年排演剧目总和。

苏州昆剧院通过社会化运作,引入名人、外资打造名剧精品,把昆曲推向全国和海外舞台。青春版《牡丹亭》和《长生殿》在美国、欧洲和国内台湾、香港、北京及全国11所著名高校巡回演出引起轰动,在上海最高票价达3600元,创造了近年昆曲史上的一个奇迹。省昆的《1699·桃花扇》亦是创新剧目生产与营销的一个典范。该剧联合中日韩艺术精英共同打造,在中国香港、韩国、瑞士演出一票难求,海内外巡演日程已排到3年后,截至目前,该剧演出已近40场,商演票房收入达到228万。

培养年轻演员和年轻观众是对昆曲最好的传承。省昆和苏昆在昆曲的“青春化”方面做了大胆革新。

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推出了沈丰英、俞玖林等一批年轻演员,而且以时尚靓丽的昆曲吸引了年轻观众。省昆《1699·桃花扇》创排时,单雯、罗晨雪等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轰动了全国昆曲界。

在省委宣传部的资助下,省昆从2001年就开始把昆曲送进全省高校普及演出,同时在省昆院内兰苑小剧场坚持每周六上演折子戏,实行10元、20元的低票价,培养了大批高校学生和青年白领观众。青春版《牡丹亭》80%的演出场次在高校,白先勇每到一校,总是倾尽全力推广昆曲,亲自开新闻发布会,给学生开讲座。苏州大学则专门开设了昆曲表演班、昆曲欣赏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昆曲革新,政府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加大了扶持力度,改进了扶持方式。

2005年,我省专门出台了《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明确了保护和振兴昆曲的六件实事:推出100出昆曲上演剧目,挖掘10出濒临流失的传统剧目,拍摄10位昆曲艺术家名剧名段音像片,组织50场昆曲演出进校园,举办昆曲艺术传习、普及班,拓展昆曲演出点。

政府投入变全额事业拨款为替剧目、演出场次买单,比如省昆创排《桃花扇》,省委宣传部预支250万给剧团,承诺《桃花扇》只要演满200场,这250万将作为政府补贴,不用还款。为鼓励昆曲多演出,昆剧院团每演出一场戏,省委宣传部还补贴5000元左右,多演多补。

作为昆曲艺术的发源地,苏州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昆曲保护创新之路,制订了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建立了两个“五位一体”的昆曲保护体系,通过承办昆剧艺术节、举办虎丘曲会、建立昆曲博物馆和传习所、开辟昆曲演出基地和演出点、设立电视星期专场、建立昆曲网站、活跃曲社和基层昆曲活动等,为昆曲艺术扎根民间努力开辟通道,每年政府对昆曲的投入达400万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