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时,在福州道山路八旗会馆,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正式揭牌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松岩,市委常委、副市长朱华以及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姜昆,出席了揭牌仪式。
昨天一大早,揭牌仪式还没开始,八旗会馆内已人声鼎沸。8时15分许,郑松岩与姜昆一起为传习所揭牌。当红布被揭下的那一刻,场内掌声雷动,几位退休的老艺人笑得无比灿烂。
之后,福州曲艺团做了福州曲艺艺术精品专场汇报演出,作为压轴的十番伬《秦楼月·春回坊巷》让在场的人如同回到了盛唐时期的宫廷,即使从未接触过伬唱的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福州的评话和伬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曲艺界的“人文活化石”。近年来,这两门地方曲艺,特别是伬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据悉,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是4月29日正式批准成立的,由市财政核拨经费,是全国首家从事地方曲艺传承教习的事业单位,专门从事研究、传承、表演以及培养评话、伬唱等曲艺人才的专家艺术团体。据了解,在正在修复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三坊七巷内,已划地修建传习所的日常办公场所。
伬艺简介
福州伬艺,又名伬唱,源于唐宋,属于以唱为主的曲种,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流行于福州语系地区。
人物访谈
“20多年前,我是最年轻的作者;20多年后,我还是。” ——福州市曲艺团团长 陈晓岚
陈晓岚,评话伬艺传习所的负责人,从事曲艺工作20多年,是唯一在职的评话、伬艺的词作者。
“20多年前我入行时,是全市最年轻的作者,20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是最年轻的作者,这是件很悲哀的事。”说起此事,陈晓岚笑得很无奈。让陈晓岚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90年代市曲艺团的三次招生,竟没有一个人报名。
陈晓岚说,目前评话和伬艺缺的就是继承人,传习所成立后,希望能从全国高校吸收高材生。
据了解,目前长期演出的伬艺曲目约有20本,从事伬唱的表演者只有53人。
“传习所的意义不单在于表演,还有传承和学习。” ——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徐鹤苹
徐鹤苹表示,传习所的成立,担负着福州评话、伬艺的挖掘、保护、传承、革新和发展的任务,代表着政府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要先做研究工作。”徐鹤苹说,评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曲目1000多本,但现在集中起来不到几百本。有了传习所,可以更好地收集资料。
徐鹤苹表示,评话和伬艺作为非物遗,保护、传承需要一个过程,以后加强艺术研究,加强收集资料,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是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 ——姜昆
记者:相声走进茶馆后,经历了巅峰时期,南方曲艺可以借鉴“茶馆模式”吗?
姜昆:一方水土养一方曲种,地方曲艺还是应当在听得懂的人群中发展。但不论是否听得懂,地方曲种的艺术价值不会改变。
记者:福州评语伬艺传习所是全国第一家,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姜昆:这取决于当地政府把地方曲艺看成什么。有的人把它看作是地区文化来保护;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商品,极力推销。
我觉得伬唱艺术还需要包装。凡是能流传下来的曲艺,一定是不断改变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记者/朱晓洁 见习记者/朱国财 实习生/黄郁含)
(摘自 《东南快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