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曾孙成贵民 ——用镜头唱响“莲花落”

唐山名人之后

神态恬淡的小花旦抛甩漫天彩带,英姿飒爽的俊武生翻转腾挪,转瞬即逝的灵动美丽被定格在方寸之间,这是光与影的结合,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十几年关注评剧的传承与发展,忠实地用相机不辍记录幕后台前,累积起的上万张照片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将相机对准评剧,借照片记录评剧,用镜头“唱响”评剧,把摄影与评剧完美结合的正是我市著名摄影家成贵民。成贵民说:“作为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的后人,作为一名摄影家,拍摄评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用镜头唱响‘莲花落’更是我的心愿!”

评剧,家族的荣耀

接受采访时,成贵民刚以成兆才先生的曾孙身份签署了同意电视剧《成兆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协议。成贵民先生透露,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的9集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的一生,由我市评剧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俊玲主演,不久将和大家见面。

成贵民1955年出生在滦南县扒港乡绳家庄村,其曾祖父与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是亲兄弟,由于成兆才先生没有子女,成贵民“一肩挑两房”成为成兆才先生的后人。家传渊源让成贵民从小就受到评剧的熏陶,他是听着曾祖成兆才的故事长大的,祖父曾经是滦南成兆才剧团的乐师,族中的堂姐们也都是唱评剧的高手。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每逢春节和八月十五,村里就会一连唱上半个月的戏,那是最快乐的日子。

“听老人们讲,曾祖成兆才艺名东来顺,是个贫苦农民,小时候没钱上学就躲在学堂外面偷偷听先生讲课,用树枝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他是一个极富才华又精通表演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浑身都是戏,一生写了120多部作品,常常是刚听到一个故事,就找到当事人进行实地采访,回来后什么也不干,先把剧本写出来,大家所熟知的《杨三姐告状》就是这样产生的。”当时评剧的影响力极大,充分利用评剧的说唱功能,述说百姓身边发生的事,遏恶扬善,寓教于乐,深受百姓欢迎,同时带动了社会舆论的力量,也为杨三姐告状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成兆才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弘扬正气,时代特色极其鲜明,这也奠定了评剧今后发展的基调。

由于成兆才先生的原因,在绳家庄村,成姓的人是很受尊重的,成贵民记得逢年过节,村里评剧团就会置办好锣鼓家伙,请堂姐们和村里的爱好演唱的青年去唱上几出,有时还会被邀请到公社和外村巡演。百姓们对评剧喜闻乐见,《刘巧儿》《花为媒》《秦香莲》这些剧目脍炙人口,村里人人都能唱上几段。

时至今日,尽管成兆才先生已经去世多年,可他依然活在人们心中。每年清明,成贵民都会专程回到老家,到成兆才先生的墓前祭拜。面对先人的墓碑,一种责任感、自豪感不禁从心头涌起,评剧,不仅是成家人的骄傲,也是滦南人、唐山人的骄傲,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发扬。

评剧,心头永远的牵挂

从小受评剧艺术的熏陶,使成贵民对戏剧脸谱很感兴趣。他常常照着父亲买来的小人书写写画画,还在玻璃上画上人物和景物,用手电筒照着放幻灯。这对日后他从事摄影起到了启蒙作用。成年后的成贵民喜欢文学,参军后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还和他同在空军部队的著名作家权延赤学写小说并有作品发表。1984年成贵民成了专业摄影记者,转业回到唐山后,他先后在唐钢、农业银行等单位从事老本行。尽管没有继承评剧事业,但那韵味悠长的“莲花落”始终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成贵民说自己是伴着评剧成长的,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逢评剧的鼎盛时期,全国各省都有评剧团,评剧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那时随着一批评剧现代戏的上演,如《刘巧儿》《小女婿》《夺印》《向阳商店》等,评剧几乎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评剧团多时一天要演好几场戏,和放映电影差不多。后来十年浩劫,百花凋敝,评剧也未能幸免,每天响在耳畔的熟悉曲调不在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评剧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复苏期。不过好景不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演出越来越少,剧团赚不到钱,很多都相继解散了。

一直关注评剧的成贵民深感心痛。1985年,他以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曾孙的身份专程到北京拜访了当时尚在世的评剧泰斗新凤霞和吴祖光夫妇。“两位老人家对我说,他们对评剧的前景感到担忧。我们要站出来为评剧讲话!”二老的牵挂深深震撼了成贵民,他开始思考,我要怎样做呢?

“虽然不能唱,可是我手中有相机,我要用镜头记录评剧,弘扬评剧,展现评剧的魅力,让家乡的‘莲花落’唱响大江南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贵民便专注地将镜头对准了评剧,彩排演出、台前幕后,伴着快门的“咔咔”声,一个个顾盼流转的眼神,一次次个性鲜明的造型都被成贵民收入镜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