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全省农村的文艺演出不到两万场;2016年,这一数字变为7.8万场,观众达4950万人次。快速增长的关键是山东2014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近4年来,这项举措为齐鲁大地乡村涂抹了亮丽的文化底色,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聚焦基层群众看戏难
9月28日上午,滕州市姜屯镇沙东村文化广场,当地的英兰柳琴剧团正在演出柳琴戏《白玉楼》。台上琴声悠扬,台下的村民坐在荫凉下看得入神。而类似演出,滕州市每年会组织超1000场。
山东是戏曲大省,地方戏资源尤为丰富,但在2014年之前,农村群众想要在家门口看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场地差等条件限制,资源供给不足是主要原因。为保障民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山东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在2014年正式启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运作模式是“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
为保障工程能长久地实施下去,山东将“一村一年一场戏”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通过政府采购或采用委托、承包等方式确定承接演出团体,演出团体向符合条件的改革院团倾斜,鼓励和引导转制院团积极参与,扶持转企改制院团发展。
实施过程中,各级文化部门负责制定具体演出计划,组织演出院团及演出场次采购,跟踪检查演出质量、汇总演出情况。2014年印发的工程实施方案强调,“一村一年一场戏”实行“阳光采购”和“菜单式”服务,各地必须提前公示演出时间、地点、节目及演出团体等信息,确保把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演出送到全省基层农村。
近4年时间,“一村一年一场戏”效果显著。山东省文化厅今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农村地区文艺演出不足2万场,2014年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后当年增长到2.4万场次;2015年达4.5万场次,总投入逾亿元;2016年,演出场次和经费投入继续增加,累计达78105场次,投入资金1.34亿元,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观众达4950万人次。
资金不足仍是主要困难
今年上半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实施,让山东在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上走在了前列。
比如山东首个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目标的地级市东营,其在2010年便先行先试,启动了乡村戏曲全覆盖的工作。现在,东营市一村一年5场戏,市里每年有200万元的“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专项资金,市级院团每场演出补助达7000元,县区级院团每场演出补助达2000元,乡镇(街道)团体每场演出补助约500元。
聊城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保障文化民生需求放在重中之重,集全市之力进行重点投入。仅2016年,当地就筹集资金1138万元,较2015年增长105%,推动演出场次增长129%。
枣庄市则大力扶持庄户剧团,自2015年起连续3年,按照每年100家、每家不低于两万元的标准,对全市庄户剧团实行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器材进行奖补。同时,枣庄市还通过评选不同级别的庄户剧团、组织庄户剧团比武调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庄户剧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力推动了当地民间演艺力量的发展。
不过,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放眼全省,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一村一年一场戏”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困难。相当一部分县级财政投入仅有十几万元、甚至没有专项投入。
激活农村文化建设活力
9月28日,山东省在枣庄市召开“一村一年一场戏”现场交流会。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一村一年一场戏”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对激活农村文化建设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有“戏窝子”之称的菏泽市定陶区,当地从2014年至今送戏下乡超1900场。“演出一多就避免不了节目的重复。今年演了这戏,明年肯定要换一场,由此推动了区里的文艺创作。”定陶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王锡雷说,近两年,当地创作了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的两夹弦《退彩礼》《都愿意》等,将当地发生的真人真事,用地方小戏演出来,深受群众欢迎。
而在德州市、临沂市等地,为保障“一村一年一场戏”的顺利实施,地方政府坚持高标准建设文化广场,配建乡村戏台。潍坊市、滨州市等地则在“按需配送”上做文章,组织人员提前到村里调研,精心遴选群众想看、爱看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演出。此外,部分县(区、市)还探索成立“文艺轻骑兵”,组建多种形式的演出小分队,以适应农村观众群体分散、条件简陋、农闲农忙时节分明等实际情况。
现场交流会上,与会代表也分析了当前戏曲进乡村的问题。张桂林说,除了资金投入,另一个瓶颈是演职员队伍水平亟须提高。“当前承担演出的民营剧团和庄户剧团,普遍存在人员队伍年龄老化、演出节目匮乏、剧团演出器材过于简陋等问题。”张桂林说,今年起,山东将完善“一村一年一场戏”的评价标准,加强跟踪问效。比如探索建立以农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演出计划公示制度、演出回执制度和演出节目名录建档制度,从效益、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等各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演出经费补贴规则。(驻山东记者 苏锐)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