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拓展了空间,为学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诸如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构筑网上教学基地、建设网上教育课堂、远程教育等,但也冲击着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改变着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一直沿袭的规模小、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精、尖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出于对艺术教育的热爱,杭州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指挥宋家明在2006年岁末杭州召开的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座谈会上,引发了“订单式、师徒式、精英式教育,过时了吗”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宁波、海宁、绍兴、杭州等艺术院校校长、剧团的专家反响强烈。
订单式教育:有需要就有必要
不久前,合肥市庐剧院正式委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40名庐剧表演专业学生。据庐剧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1993年,剧院就曾委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过一批演员,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成了剧院的骨干、台柱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5月,庐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有效保护庐剧,培养后继人才,合肥市庐剧院又正式委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培养40名庐剧专业学生。这一合作是现代教育体系下对“订单式”教育的最好解读。
就杭州艺术学校来说,原来毕业的学生几乎清一色分配到市属各艺术表演团体,采用定点培养。90年代前后,先后为杂技、越剧、滑稽、歌舞等艺术表演团体输送八批艺术人才,极大地缓解了各艺术表演团体后继乏人之忧。
订单式教育是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教育模式,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办学,或是用人单位完全委托学校,定向培养所需专业人才。订单式教育最大的优点和好处是,招生是接收单位和学校共同进行的,并以联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毕业时直接分配到接收单位工作。因此,毕业生不存在高考、自谋出路等升学和就业压力,学生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好专业课、练好基本功。在谈到这一点时,合肥庐剧院的一位负责人说,“订单式”培养,使学生一进来就有出口,有着落,因此,能够招收到条件好的学生,这对戏曲招生是积极因素,同时,定向培养可以因材施教,高标准地培养戏曲表演人才。
订单式教育是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不可多得的多赢模式,有利于学校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安心专业学习,有利于解除家长对孩子学后的就业顾虑,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鲜于开选说:“有需要就有必要了。”
但是,随着我国文化消费多样化、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传统的戏曲艺术日渐式微,戏曲演出剧团逐渐萎缩。如山西省是我国戏曲大省,有记载的剧种有50多个,占全国剧种的六分之一,而据现在的资料显示,已有21个小剧种没有专业或业余剧团,小剧种的消亡问题十分严重,这样就谈不上演出活动。剧团是订单教育最主要的合作对象,戏曲的不景气和剧团的萎缩直接危及了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发展。
不过,订单式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庐剧院负责人说,今年招收的庐剧表演专业学生,实行5年一贯制,并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一年在该院实习,学生一毕业就能上舞台。该负责人还说,这批学生毕业后是大专学历,不论是学历还是能力,都符合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师徒式教育:在戏曲表演教育中应强化
师徒式教育是表演类艺术教学所特有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同于文化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可以面对三四十个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它要求教师在施教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性格、认知等条件,进行一对一式的或者说是“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式,某种程度说这是一种强化了的分层次教学。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孙毓敏对师徒式教育感受颇深。孙毓敏10岁考入北京市艺培戏曲学校,先后师从赵绮霞、李金鸿、赵德勋、高玉倩、张君秋等,1959年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是荀派传人。孙毓敏说,艺术教育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是肢体语言,是唱腔感悟艺术,它的精彩全在艺术家身上,而不全在书本上,书本上的东西只有行家才能看懂,不是初学者能看懂的。她说,戏曲表演教学是心灵的沟通、才华的沟通,它需要言传身教、精雕细刻,而不能像工业产品批量生产。这尤其需要一对一的师徒式教育。师徒式教育一般是一对一、一对二,最多是一对四。舞台表演的好与坏,体现在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因此,需要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学生尽心尽力地学,由点到面,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已。老师指导得到位、准确,学生可以早日学好成才。孙毓敏强调说,中国戏曲还有一个流派传承问题,尤其需要师徒式教育,因此,这种模式不仅不过时,还应该得到强化。
不过,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把学生教得像自己。齐白石大师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谈到这一点时,孙毓敏说,科班10年可以培养出一个本科生,但是不能培养出一个好演员。她说,学生就业了不等于学好了、学明白了,还要在舞台上实践、实践、再实践,还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瑰宝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师徒式教育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同时对教师的资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身体力行地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精英式教育:应尝试在普及里养“精英”
精英式教育,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培养艺术尖子的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相对的形式,是普及教育或通才教育。是坚持精英式教育,还是“精英”“通才”相兼顾,一直是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争论的话题,这一话题在座谈会上所引起的反响格外热烈。
国家一级导演王复民主张,中专应培育通才、基础性人才,大学培养专业化、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中专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模仿多于创造,同时还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中专不适合开设影视剧、声乐专业,而舞蹈、戏剧较适合在中专培养。浙江省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校长沈恒认为,中职教育应摆正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关系。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艺考热连年升温,艺考人数年年攀升,艺术教育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但是,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是呈金字塔型,各类人才都要有。因此,社会需要实用型的艺术人才,也需要艺术大师。
孙毓敏是精英教育的坚决支持者。她说,艺术教育就是精英教育。艺术教育对人才要求条件很高,甚至是苛刻,如,要有天分,自身条件要好。艺术教育大众化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美学范畴,但是不能培养出艺术人才。天才+悟性+加勤奋才能成为精英。
据业内人士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既是标准就要统一和一致,按照统一的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差距一定不会太大。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适用的教学计划是不同的,但是,一种教学计划、一套教师队伍,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又要照顾大众教育,兼顾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按照精英人才的标准教学,那些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很容易掉队和边缘化;如果按照多数学生的艺术水平、接受能力以及他们以后的发展出路实施教学,又会削弱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艺术教育应该实施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怎样摆正办学态度和人才培养目标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原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会长卢竹音倾其数十年的中专教学经验中肯地说,“应该用‘普及’养‘精英’”。(姚红雨 张焕昌)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