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4—2005年度十大精品剧目”正式揭晓,山东(莱钢)吕剧院的大型现代剧目《补天》光荣入选,成为我省首个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剧目,为我省实现了国家舞台精品工程零的突破,堪称我省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喜事。
《补天》自2004年初排出后,一年时间就演出170余场,创收230余万元,足迹遍及京津沪鲁,走到哪轰动到哪,观众接近百万人次,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评价,收到极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底,被中国演出家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演出盛事优秀奖”,并且当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补天》取得如此骄人成绩非常难得,《补天》的成功,也让人们对吕剧——这一山东第一大剧种的再次辉煌充满了希望——
创新
让《补天》“一夜成名”
一部表现上世纪50年代8000名山东入疆女兵爱情和生活的吕剧,何以在戏曲普遍不景气的今天叫好又叫座、让众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看后激动震撼不已?《补天》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精彩剧情震撼人心。《补天》的震撼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一个精心选择的题材。该剧创作者之一、山东(莱钢)吕剧院刘桂成院长告诉记者,8000名山东姑娘在上世纪50年代入疆,为改造西北荒原奉献了青春、爱情、汗水和泪水。为创作该剧,刘桂成和另外两名创作者孟令河、赵钧伦在北疆、南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体验生活,采访山东籍原垦荒女兵。当年入疆时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女,如今大多年逾七旬,《补天》的剧情很多是她们经历的艺术再造。刘桂成说:“我采访了73个老太太,她们谈起往事来,哭一阵笑一阵,我们也跟着哭跟着笑。她们这个群体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艺术表现美不胜收。《补天》的导演卢昂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他近年来曾执导过20多个剧种40多个剧目。他认为,现代观众对戏曲的要求跟过去完全不同了,过去人们是听戏,闭上眼睛可以在剧场里呆上一晚上,现在则追求综合性的艺术享受。所以,传统戏曲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要综合现代化的舞美手段,全方位地进行改造,这样不但能在视觉上增加剧情的真实感,也拓宽了剧目的艺术表现。这种对观众全方位的艺术“轰炸”,增强了剧目的艺术感染力,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卢昂执导《补天》的追求是,打造成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剧,在剧情结构上采用了大块面切割、群体展现、凸显个性、选取真实感人的情节等表现形式。为此,在剧中他借鉴了话剧、歌剧、电影等的艺术表现手段,像开场和结尾部分那段只有音乐和声光的效果,就是借用了电影“空镜头”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伴奏上不但使用了小交响乐队,还增加了合唱、重唱等方式,使得音乐、唱腔更加丰富、耐听;在表演上则借鉴歌剧而设计了劳动场面的集体舞。另外,舞美上还运用了转台、造雪机、电脑追光灯等形式,特别是用小米自天而降的细节营造出的风沙视觉效果特别逼真。卢昂说,吕剧要有生命力,必须创新。
好剧目好演员
相得益彰
好剧目需要有好演员来进行二次创作。没有好演员,再好的剧本也在舞台上表现不出来。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吕剧曾涌现出像《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贤》等优秀剧目和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优秀演员。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演员。在《补天》这部人物众多的史诗剧中,山东省吕剧院就派出了7位国家一级演员像高静、董家岭、焦黎、李萍、文宗哲等悉数上阵,并且还启用了一批像“红梅大奖”得主李燕及孔令文、李莎、刘丽娜、王祥入等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演员,使得整个舞台充满朝气、满目生辉。
省吕剧院副院长孙杰介绍说,这次剧院排演《补天》,角色实行的是竞争上岗制,由演员根据自身条件,自由申报角色,最后竞争上演。青年演员李燕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剧中饰演小青岛,一个敢爱敢恨、快言快语的小女兵。她说,排这个戏时自己一边排一边哭,因为“剧中的人物太感人了,创作这个戏就好像一次灵魂的洗礼”。
许多看过《补天》的观众,都会对剧中饰演小沂蒙的国家一级演员焦黎和扮演石骆驼的文宗哲印象深刻。但谁能想到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焦黎患有腰椎疾病,每次演出完后都要在后台躺上半天才能动;而在排演《补天》期间,文宗哲的岳父正患病住院,他都难以前去照料,在岳父病故追悼会的当晚,他就急急地赶回剧院参加排练。孙杰副院长说,在排演《补天》的同时,也是对我们剧院演职人员心灵的一次洗礼,演员们可以说是被剧中人物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剧院上下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团结一致。
《补天》的成功,也使得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深受好评。在去年举行的全国优秀现代戏年会展演上,高静、焦黎、董家岭、文宗哲等就一举获得优秀主演奖。省文化厅还特别为董家岭、焦黎申报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补天》让吕剧看到了新希望
《补天》的成功,使沉寂了几十年的吕剧又重新活跃起来,也可以看作是山东吕剧全面突围的开始。有专家分析,《补天》有三大突破:一是题材上的突破。该剧的大容量,强冲突风格一改过去吕剧以小戏见长,一个故事、一条线索、一个冲突,家长里短、日常小事的风格;二是演员使用上的突破。采用演员竞争制;三是剧团运营上的突破。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运营《补天》,从包装、宣传、财务管理各方面都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
《补天》的成功说明:不是戏剧不受欢迎,而在于是否是艺术精品。毫无疑问,戏剧不景气只是一个表象,而缺乏艺术精品才是主因。这些年我国创作的戏剧作品并不少,但能在舞台上立得住,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却是少而又少。不少戏剧成为速朽艺术,原因只能归结为作品太“糙”。刘桂成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戏剧要产生艺术魅力,赢得观众,就要突出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成分。”《补天》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成功结合的典范,使人们在观赏戏剧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补天》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吹响了吕剧艺术振兴的号角。打造艺术精品才是戏剧振兴之根本,这是《补天》一剧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学剑是山东吕剧发展的见证人,回顾吕剧过去的辉煌,他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50年代,文化市场可以说是戏曲的一统天下,那时,吕剧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到处传唱。”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李二嫂改嫁》为代表的新剧目应运而生,在山东众多的地方戏曲中,吕剧成了最亲切最动听的“乡音”。
“吕剧是齐鲁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于学剑说,“如果谈吕剧与齐鲁文化的关系,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吕剧是齐鲁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齐鲁文化流淌在山东人的血液里、骨子里,以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心理在戏曲里有浓重的表现。以《李二嫂改嫁》为例,它的题材就是齐鲁文化在新旧时代变迁中激荡出的火花,我们看李二嫂在思想观念冲撞中的心理变化,那是这出戏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
对于吕剧而言,目前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于学剑说:“这几年吕剧出过几台好戏,也出过不少新秀演员。《画龙点睛》、《石龙湾》等在社会上尚有一定影响,但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之后,在全国剧坛上还没有形成超越前面的第二个吕剧高潮,如果说危机,那么危机感同样在袭击着吕剧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已经把吕剧推向了文化竞争的漩涡。”
当前,川剧、豫剧都以“黑马”的面目出现,越剧、黄梅戏等也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创出很多新意。于学剑说:“吕剧改革的成效很大,但步子还应更大。过去的经典不等于现在的经典,要大刀阔斧地改造,但前提是保住精华、保住传统。”
于学剑认为,吕剧也应当学会“借力”,或许吕剧能够通过“触电”寻求更大的突破。
审视近些年的戏曲萎缩,刘桂成认为,别埋怨社会,别埋怨观众,而要勇于审视自我,返躬自问我们自己做了什么。他认为剧团就是造戏的作坊,首先要读懂观众,戏剧要改革,就要把一些脱离观众审美情趣的东西“抖一抖”,从剧目意蕴、构思到演技与舞台美术等方面,全方位地释放吕剧应有的能量。戏就是戏,要有矛盾,有故事,有人物,要有让观众进了剧场不走人的能耐。而《补天》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刘桂成说:“一部《补天》不能拯救整个吕剧,但是《补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振奋了吕剧界的精神,相信百年吕剧肯定能突出重围再创辉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