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芬,1935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吕剧院名誉院长、艺术总监。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誉全国,获华东会演表演一等奖。代表作:《穆桂英》、《蔡文姬》、《桃花扇》、《丰收之后》、《母与子》、《梨花狱》、《沂河两岸》、《苦菜花》等。
8日上午,记者刚到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所住的宿舍大院,就传来熟悉的练嗓声。一问才知,年近八旬的郎咸芬每天都在老伴的陪伴下练嗓,一是希望以身作则,为徒弟们树立榜样;二是吕剧已经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用她的话说,“吕剧发展好了,徒弟们能超越我,我也就死而瞑目了。”六十多年来,郎咸芬一心扑在吕剧事业上,把徒弟当作子女一样悉心培养,所以“家风”对于郎咸芬的意义更多的是师训。
首先是要做好人
郎咸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徒,被问及初衷,她直言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吕剧能够发扬光大,“我当时既担任着吕剧团的领导,又要演出,非常忙,但我考虑到吕剧作为山东的代表剧种,没有传承人是不行的。”随后,她便拜托文化厅(当时是文化局)帮忙打听优秀的吕剧人才。得知其收徒的消息后,很多人都跃跃欲试,但郎咸芬律人律己的要求从未改变,“我对自身要求是很严格的,收徒的要求也不能变,在文化厅的帮忙下收了14个徒弟,如今他们也已成才,获得很多荣誉。”
郎咸芬对记者说,“1955年,周总理看《李二嫂改嫁》后,曾亲切地跟我说,‘小郎,一定要演好戏,但首先是要做好人’。”这么多年过去,她谨记周总理的话,一刻也不曾懈怠和迟疑,“我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我的学生的,想要当我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她的徒弟中,被誉为“小郎咸芬”的高静不仅是首个拿遍中国戏剧最高奖项的山东演员,还是十八大代表,在做人上从不忘恩师教导,为提携后辈甘愿跑龙套。
采访中,郎咸芬多次提到今天的荣誉都是来自党和百姓,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多年前,她曾出资赞助3位贫困学生,长大成人后逢年过节便来看望她。如今,她仍一直挂念着吕剧院的困难员工、社会上的残疾人,“对我来说,能够吃够喝就行了,有钱就多帮助有困难的人,有爱心的人多了,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郎咸芬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荣誉都来自后天的刻苦和勤奋。回忆起最初唱《李二嫂改嫁》的日子,郎咸芬如实说,导演一开始对自己的演绎并不满意,再三考虑后决定让她到村子里体验生活,与一位有着类似李二嫂经历的寡妇刘大嫂同住。“三个月里,刘大嫂被我的真情打动了,流着泪跟我说她的悲惨遭遇,我这才理解了寡妇受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找到了李二嫂的影子,再回到舞台上,李二嫂的形象立马就出来了。《李二嫂改嫁》的成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此后的郎咸芬将体验生活和艺术创作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演《山高水长》中的薛逢春时,她曾三下沂蒙,到人物原型的家乡,听薛逢春的大儿媳妇讲婆婆的故事;61岁时,郎咸芬出演《苦菜花》中的冯大娘时,她又多次跑到冯家镇,听当年和冯大娘接触过的老人讲冯大娘的事迹。
对于自己的徒弟,郎咸芬也是这样要求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不愿意下去体验生活,导致舞台上的形象与剧中人物脱离。我要求他们即便没法直接实践,间接体验也可以,多读书多思考,对角色的塑造很有帮助。”
忠于事业,忠于百姓
“忠于事业,忠于百姓”称得上郎咸芬的座右铭,但为了事业,作为女人的郎咸芬在家庭上做出很大牺牲。“我女儿刚出生一百天,我就托人把她送回潍坊老家了,为此女儿12岁回到我身边时,一度不认我这个母亲。但在后来她有了孩子后,慢慢理解我了。”除了女儿,因吕剧与郎咸芬结缘的杨瑞卿也在背后默默为她的坚持付出了很多。“老伴是老党员,也是优秀的吕剧演员,但为了我,他连职称都没有,提前离了休。”谈起老伴,郎咸芬满心都是感激,但对于自己的牺牲,她表示无怨无悔,“我现在就是为吕剧而活着,只要吕剧兴旺发达,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虽然腿脚不便,郎咸芬却日复一日坚持练嗓,“我得给学生示范,所以自己也要每天坚持。”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演员一定要忠于事业,对观众负责,“我一天到晚穿着练功服苦练,因为高科技再发达,也代替不了戏曲演员的一招一式。”
郎咸芬当年与杨瑞卿主演的《李二嫂改嫁》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